多聽演講改造人生
教育部國教署署長吳清山日前抵金訪視,在一場與金門高中學生代表座談會中,語重心長地勉勵師生們應多聽演講,學習演講者的人生故事;多探索培養興趣,找出未來想走的方向;遇到困難不要悶在心裡應有適當的發洩管道。誠哉斯言,我們願再深入論述之,以饗讀者。
聽演講是用耳朵閱讀的一種進修、學習技巧,好處很多。因為人生除了工作和專業領域外,還有其他社會、藝術、科學、人文等生命經驗和層次,而這些層次,能夠以最短時間內去吸收、消化、整理,進而引為己用者,當屬聽演講;尤其是名人演講。
一場精彩的演講,不僅可以拓寬視野、增加高度、訓練思考批判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透過他人的經驗,深入反省自己、學習謙卑,同時增加心靈的正面能量。即使是一場聽不懂的演講,只要有一句話能夠啟發創意、改變想法,就是一場好的演講。尤其是尚在學習階段的學子。除要好好把握校園的豐沛資源外,更要妥善運用機會,盡量廣泛參與各種不同主題的演講,讓自己像個海綿般接觸各領域的知識;即使不是學生,也可透過各種講座,沈澱心靈,重新找回熱忱與補充能量。
進一步言,就知識論的哲理來說,其實不管什麼樣的專題演講,其最終目的就是教育;一種自我教育的教育;一種教學相長的教育!因為一場演講不論好壞,都有它的精隨所在。只要一句話能改變妳的一生;只要一語能醒悟人生道理,那就是一場好的演講,這就是聽演講之精要處。既使你聽不懂講者在講什麼?但別忘了,那幕場景,那種心情,早已深烙你心中,只是暫時不現而已;但至少比之前空白之腦海充實多了,有朝一日,定能發揮應有之潛意識功能。所謂的潛移默化,其理在此。這何嘗不是何以各種教育機構,多鼓勵學子、人民多聽演講之目的。我們更敢大擔推測,這應是日理萬機之吳暑長,期勉金中學生多聽演講之立意所在!
況且,多聽演講另有一項教育功能,那就是發問。就教育理論言,發問不僅可以訓練自己發言的理則,更可瞭解講者的想法、深入瞭解問題,是一種心智的論述,更是智慧的激盪。就如同哈佛大學桑德爾的「正義」課一樣,同樣用對話方式來讓學子深思:要解釋康德,他使用柯林頓偷腥案;要解釋羅爾斯,他搬出伍迪艾倫。更讓我們親沐教學者的一流修煉:不灌輸,只引導。他帶領讀者,在直覺反應與正義原則之間,來回思辨,這何嘗不是聽演講之另一項收益?這種收穫,就是想像力;章學誠《文史通義》中所言的:「必有詳人之所略,異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輕,而忽人之所謹」的想像力,是以我們怎能忽視聽演講的教育功能及風化成習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