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談健康城市
「金門縣健康城市促進協會」業已於日前成立,在選出理監事之後,並同時申請加入「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健康城市聯盟」。為此,縣府並將此案列為今年度首要目標,積極參與國內及國際健康城市交流,期使本縣早日成為健康城市;宜居所在。
健康城市是1981年由世界衛生組織所推動的。緣於世界衛生組織綜合研究各項資料顯示,迄今超過百萬人口的城市已達112個,預估最遲至2025年,全世界逾60%人口會居住在城市中。但這些高度工業化所帶來的問題,包括衛生、污染、環保、生態等問題,將愈來愈嚴重,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基此,世界衛生組織遂開始推動所謂健康城市的概念,期望人口密集的城市,不只是生活緊張、環境污染等負面影響,也應該讓城市是健康、樂活的宜居城市。
何謂健康城市?以世界衛生組織所下的定義來說,一般認為健康城市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健康城市不只是實現了特定的健康狀況,而是對健康意識的持續改善。也就是說,任何城市無論其目前的主客觀條件,都可以是個「健康城市」。因此,「健康城市」所需要的是實踐此一目標的進程與結構。「健康城市」是一個能不斷改善自然及社會環境,擴大社會資源,使居民能夠在生活中發展其最大潛力的城市。易言之,健康城市是沒有限境的,永遠以人類最大康健環境為追求目標。
諸如1986年渥太華健康促進憲章 (Ottawa Charter for Health Promotion)就明白指出:一個理想的健康城市被認為是由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環境和健康的社會有機結合的一個整體,是一個能不斷地改善物理與社會的環境、擴大社區資源,使城市居民能互相支援,以發揮最大的潛能的城市。強調的是一種由個人、團體或社區,以及全球化各層次的多元行動,培養出城市自己的健康決策力量,以達到全民健康的目標,地方政府在這裡即扮演著主要發展推動者的角色。
因此,我們認為以金門之現況,何妨就其評鑑項目中,擇其要者而赴之?尤其是攸關現況的環境指標。就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對環境評鑑的過程來說,其主要內容是空氣污染、水的品質、污水污染物質去除率、家戶廢棄物收集品質指標、家戶廢棄物處理品質指標、綠覆率、所有土地中綠地所占的面積百分比等。其中,我們若細觀其標準,進而反視金門,當可發現,最值得咱金門努力以赴者,當屬「綠地」這一項。諸如民眾可使用的綠地面積、每一千位居民所能使用的運動設施,不正是金門最易達成,且最迫切?尤其是面對大陸日益嚴重之空汙,「綠地」這一項,不正是咱金門要邁進健康城市之入場券?且以此與志者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