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資先行」的大二膽開放對策
2014年6月30日,金門縣李沃士縣長在行政院江宜樺院長的監交下,正式自金防部指揮官潘家宇將軍的手上,接管大膽、二膽島。政府宣示,未來1年只接受特定公務團體登島考察,明年7月1日起接受中華民國籍青少年團體及曾於島上服役的退役官兵專案申請參觀,106年評估全面開放可行性。
江宜樺在致詞時表示,期待金門縣政府能珍惜無數軍民在過去幾十年來用生命換取的淨土,並以最小開發原則,達到最大觀光效益,也期勉行政院相關部會共同努力,讓大、二膽島日後移交過程順利成功,成為大金門地區開放國內外遊客觀光旅遊的重要資產。
其實,為了進行觀光整備,2013年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已經先行委託學術單位,進行了大二膽的軍事資源調查,初步掌握了島上的歷史脈絡與空間現況。同年,11月28日,金門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通過,將這兩座軍事前線的島嶼登錄為戰地文化景觀,賦予了文化資產的身分。今年,正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進行戰地文化景觀保存維護計畫。
大膽、二膽原名「大擔」與「小擔」,古屬廈門管轄範圍。位於烈嶼、廈門島、浯嶼之間,兩島面積不到1.07平方公里。但因地處九龍江出海口,1949年以前,即為海防要地。明洪受的《滄海紀遺》載:「以此為重鎮,而必設於浯嶼者;蓋其地突起海中,為同安、漳州接壤要區,而隔峙於大小嶝、大小擔、烈嶼之間,最稱險要。」17、18世紀荷蘭人與法國人海圖中,大擔、小擔即被清楚地標示出來。清初,一幢三殿式建築的媽祖廟寶靈寺(又名前園宮)被建於大擔南山頂,寺後的巨石上,乾隆參將施必功題刻的「第一津」;以及,另於北山上所題的「鳳崗」、參將沈廷耀所題「閩南保障」等,說明了戰略地位的價值。近代廈門開港後,在大擔南山頂上,1863年曾建有燈塔,顯見閩南門戶的角色。
1950年的「大二膽戰役」,使得這些蕞爾小島成為舉世知名的戰地。在長期的軍事對峙過程,島上的各種防禦性工事,無一不備。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同時,島上綠化相當成功,現況生態十分多樣。而早期官兵的生活極為刻苦,在1959年以前島上並無電力供應,碉堡坑道多以煤油燈、蠟燭作為照明。當時,一篇名為《碉堡與電燈》的文章,煤油燈如同鬼火,燃燒的黑煙燻髒了衣物、影響了呼吸系統,來對比於擁有電燈之後的反差。換言之,在這裡除了冷戰的國際地緣政治、國共對峙的國族「大歷史」之外,還有許許多多動人的官兵「小故事」,值得我們理解與體驗。
大二膽的價值在於「原汁原味」的戰地文化景觀,因此觀光環境整備首重「真實性」的維護,再者需要注意環境的承載量,千萬不能像「迪士尼式」的大眾觀光旅遊模式,或者過度開發造成原貌的佚失。確保大二膽軍事體驗的品質,亞洲就有一些值得參考的案例,如南北韓38度線的板門店採取的限量開放方式。
大二膽是個說故事的歷史場景。文資先行的發展模式,才能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