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建立兩岸協防機制解決越界盜砂問題

發布日期:
點閱率:722

大陸籍船隻於7月13日晚間越界侵入金門海域,摸黑盜抽海砂,還在後甲板的2側船身插上削尖的鐵管當作防護,想阻止海巡人員上船,經海巡人員派出優勢警力,並連開3槍後,才把人制伏。海巡隊將船長和其他6名船員押回偵訊,並移送地檢署偵辦,依法最高可對這些人求處新台幣300萬的罰款。
甫在稍前國內某知名雜誌方才披露過「大陸盜採金門砂石,竟轉手賣台灣」的專題報導,其中對我政府保護海疆最大的質疑在於,「盜砂船天天來,今年取締數卻掛零」。對此,海巡單位也就查緝難度等做了相應的說明,並在短時間內緝獲越界採砂的大陸船隻;此或是源於輿論壓力下的不得不為,卻也讓我們理解到緝捕違規抽砂船並不是想幹就幹、手到擒來的輕鬆工作,海巡弟兄們需承擔的風險與緝捕的難度實不足為外人道也,如僅是簡約的以數字論英雄,對諸多巡護海疆的無名英雄們,實屬難以承受之重。
大陸越界抽砂問題嚴重已是不爭的事實。據報導,大陸福建省也非全然漠視,去年取締違法採砂391件,共罰款人民幣1935萬元;相較於我方每趟罰款台幣300萬元、每年取締不足10件的成績與力度自有雲泥之差,但由此也可見盜採砂石利潤之豐厚,已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正因為如此,抽砂業者看準了金門周邊海域豐沛的砂石資源,甘願以身犯險,與海巡單位大玩捉迷藏,便不難理解了。利之所之,禍害之所在;要根絕此一禍害,恐怕還得從追本溯源做起。以下謹提供兩個面向供各界參酌。
其一,建立兩岸協防機制。媒體報導,一趟盜砂,中國業者可賺進約400萬台幣。被抽走的砂,拿來打造廈門機場,更倒賣回台灣;硬生生被剝三層皮的台灣,國土、生態、居住安全,統統不保。若事實果真如此,那牽涉到的就不僅止於離島是否積極緝捕越界抽砂的問題了,而是應該把相應的議題提升至兩岸兩會的協商層次,並具體建立起兩岸共同交流、打擊犯罪的協防機制,務求截斷上中下游的供需鏈,讓砂石等建材的採購回歸法制化的常軌,離島的越界採砂問題才有杜絕的可能。
其二,防杜重於查緝。金門查緝成績低落,據海巡署表示,金門海巡隊只有10艘船,噸數也遠不如中國大陸抽砂船,加上金門北方海域緊鄰廈門,一看到海巡署巡防艇,只需2至5分鐘就可脫離我方海域,且該處水文複雜,提高取締難度。事實上,真要仰賴金門的10艘海巡艦艇去緝捕春風吹又生的越界抽砂船,實屬緣木求魚;除了事後的嚴刑峻罰外,根本之道,還是要從源頭的防杜做起。諸如:與廈、漳、泉建立抽砂船的定位及通報機制,藉由科學儀器與聯防管制船隻的活動訊息及地點,這應比在海上的「你抓我跑」來得更有效率。
當然,要減少金門的越界抽砂問題,前提仍是大陸方面的鼎力配合,若是口惠而實不至,勢必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因而,我們強烈主張上升越界抽砂問題的兩岸協商層次,並將其影響列為重要的國安問題;因為,嚴緝僅能治標不能治本,金門海巡的10艘艦艇也僅能起到警示與象徵的作用。在厚利的驅使下,緝私工作勢必將面對更大的危機與考驗,期盼兩岸能儘早正視、解決此一問題,有效的保障國土安全、永續海岸環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