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擴大住民參與打造低碳家園

發布日期:
點閱率:690

金門積極推動「建置金門低碳島計畫」各項低碳措施,降低排碳量。環保署副署長張子敬日前到縣府環保局了解後予以肯定,並鼓勵思考使用回收水灌溉。據了解,行政院去年5月核定金門低碳島示範區後,縣府致力推動6大低碳旗艦計畫,希望輔導綠能產業在地化,並創造觀光經濟附加價值。
平情而論,低碳家園已然是全民,甚至是全球共識,但如何達到減碳、低碳的目標,卻屬「知易行難」,畢竟人的生活習性與行為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的,因此,循序漸進的建置低碳示範點,並以示範點的成效說服更多的住民,推廣到更大的範圍,進而形塑低碳島便成了必要且重要的工作之一。
有鑑於此,在2009年的全國能源會議上,決議推動台灣邁向「低碳家園」,目標是自2011年起每縣市完成2個低碳示範社區,全國計完成50個低碳示範社區,由低碳社區逐步成長複製,2014年可望成功建設6個低碳城市、與指定推動的金門、澎湖、綠島、小琉球等4個低碳島,各地方政府依據減碳目標規畫具體的低碳執行措施與計畫,希望在2020年可以完成北、中、南、東4個生活圈,使我國成為實至名歸的低碳家園。
事實上,金門能榮膺示範低碳島的殊榮,除了因為本身地理優勢與環境特色外,其完整的聚落形態,以及鄉情的凝聚力、執行力亦應是雀屏中選的主因。金門素以閩南聚落、傳統建築保存之完整性形成鮮明的地域特性,這些人文環境所孕育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是文化認同的根本,也是最具魅力的城鄉特色。而推動低碳社區成功與否的要件,便是居民生活習慣的改變及養成;目前階段性的推動計畫已臚列有新社區低碳規劃、「低碳金門厝」之設計與推廣、既有社區低碳改造,以及塔山電廠冷熱電區域能源系統供應等四大項。我們以為,這些計畫固有其規畫及執行的依據,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確保住民的熱情參與。
現今許多公共政策常被批評為閉門造車、脫離民意,實則是溝通面出了問題。沒有人不希望生活在永續的綠色家園裡,但生活的不便利性,以及較高的居住成本支出,卻不定能獲得多數人充分的理解與支持。我們以為,要改變行為,首要變革心態。補貼政策只是手段而非目標,在推動政策計畫之前,首應建立民意資料庫,就其疑慮與窒礙一一排解,並提出完整可行的解決方案;以最貼近庶民的語言溝通政策目標、計畫內容,將遠比補貼額度的多寡來得更為緊要。
低碳島的另一項重要指標是綠能與低碳運輸載具的推廣。此一計畫係考量在推動電動車輛同時需搭配綠能充電才能真正達到減碳的目的,因此設置太陽能與風能設施,使電動運具成為真正的低碳運具;同時也應進行利用離峰時段進行充電之基本概念推廣,而除了設置再生能源設施與推動低碳運具外,推廣使用生質燃料車輛亦為重要指標。我們以為,推動綠色載具除了降低購置成本外,更重要的是載具續航的便利性、持久性,以及公眾運輸系統的銜接性;唯有便利、好用才能獲得民眾的信服與青睞。
總之,低碳計畫的遂行除了內容的具體可行外,更應貫徹住民的持續參與;畢竟計畫終有完結的一天,而住民低碳生活的自覺與精神,卻可藉由身體力行、經驗累積、民風影響等,持續的貫徹下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