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著眼地方發展道路拓寬刻不容緩

發布日期:
點閱率:674

縣府於年前即密集召開道路拓寬研商會議,並責由工務處成立金門縣道路推動小組。陳縣長強調,道路拓寬很困難,幾任縣長都少踫觸,但政府仍應用正確的態度面對公益的需求,不做克服,每條道路永遠那麼窄;今天不做,明天將更加困難。
事實上,順暢、合宜的道路系統確為地方發展的重要元素,大陸便有句順口溜說:「要想富,先修路」。交通不便利的地方,做何種經濟發展都少了底氣。金門的道路系統大抵完善於戰地政務時期,雖說路網綿密,但也確實有過於狹窄、結構不佳,以及易發生交通事故等問題。以連接金門大學周邊的主要道路為例,其車禍比例便是最高的,其間雖然也有學生較為輕忽,以及使用率較高等因素,但卻也令我們了解,拓寬主要道路確屬迫在眉睫的「老問題」。言其「老」,因為所有人都知道金門早晚得面對這個問題,而既要拓寬道路便要涉及道路用地的取得;以金門土地動輒喊漲、有行無市的現況而言,要取得所需計畫道路用地,無疑便是個大難題。
據工務處的分析,道路用地協調取得以「協議價購」、「都市計畫私有公共設施保留地與公有非公用土地交換」、「容積率移轉」、「整體開發」、「專案交換」等為較可行之方案。惟因鄉親守舊傳統及惜售之觀念,致願以協議價購或移轉容積者仍占極少數,至於公私有地交換方式,復受限於依「都市計畫私有公共設施保留地與公有非公用土地交換辦法」之條件限制,公有土地數量有限與位置偏遠、致歷年完成交換之筆數甚少,且無法符合開發計畫之執行進度。由此可見,這項工作的難度極大,但站在公眾利益的角度卻又不得不做;陳縣長執政數月便能思考盡速的解決此一「老大難」問題,可見其對地方事務殷念之切、著墨之深,我們或能激發民意之回響,助其完成此一歷史功業。
實際上,內政部於101年起即陸續修改《土地徵收條例》相關配套子法,其中針對第30條土地徵收補助辦法,將原定「公告土地現值加成補償」修正為「按市價補償」,並在101年9月1日起正式實施。按說,過去政府昧於現實採公告現值加成的補償價格偏低,改由市價補償後,應可適度解決問題,提升民眾的權益,也較為公平合理,然而,對地主而言卻從「患寡」變成「患不均」;意即,地主會從抱怨補償價格偏低,變成「為什麼其他人補償價格比我高」。因此,事前的市價查估,以及公聽會便益發的重要,而政府也要盡量的多提出除協議價購以外的方案,諸如前述的以地易地、容積率轉移、專案開發等等,供民眾有選擇的餘地或空間,或能裨助順利的取得道路用地。
當然,若諸端手段仍無法令少數人等滿意致協議不成,機關仍可依法進行土地徵收,惟此應是最後不得已之手段,為維護大多數土地所有權人之權利,基於合理、公平、公益之立場,縣府仍應依據相應的法規、行政原則,逐一檢討精進,溝通、突破,方是根本之道。
總之,勇敢面對困難正是成長的關鍵。在保障少數人最大權益的同時,兼顧公眾利益的發展,應是兩全其美的事,又何由溝通、突破,排除萬難?道路拓寬今天不做,明天更難,且必然懊悔;鄉親們自應齊心協力助其早日達成!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