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正視盜採海砂問題以維護金門人民生存環境安全

發布日期:
點閱率:593


近年來,金門海岸線大量侵蝕流失,破壞沿海生態,引起民眾關注。其主要原因是大陸採砂船越界於金門海域違法盜砂情形嚴重,未來不僅將影響兩岸人民生存空間的安全與國土的萎縮與流失,更會造成金門島嶼地質地形的改變與海岸的倒退,使得金門地區土壤流失、漁源枯竭。金門的地質地貌變化,自古以來均與大陸息息相關,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期盼大陸能停止外海沿岸抽砂,以防金門海岸內縮及海崖崩塌現象發生。大家都知道,金門島的基盤岩石,約為侏儸紀時代(約2億~1億5千萬年前)所形成的花崗片麻岩;到了白堊紀(約1億5千萬~6千5百萬年前),岩漿入侵形成變質岩層;最後又在其上形成更新層,這三層構成金門島的基盤岩石。這塊岩盤上金門島浮出海面後,許多的地質運動,如:風化、侵蝕、搬運、沉積等作用,由下而上形成金門層、紅土礫石層,以及現代沈積層。金門層形成後,又有岩漿入侵事件,而形成部分的玄武岩脈,成為現代金門島的基本模樣。 金門除原有花崗片麻岩基盤外,最主要還是古代九龍江河道的沈積層,若繼續抽砂,將會掏空我們金門的基盤,其情況將比一般人想像的更為嚴重。近年來除了發現東北沿岸海砂量減少、西南海岸倒退、海崖崩塌等現象。若繼續抽砂,連大陸方面的鄰近島嶼都會有同樣的影響,因此呼籲兩岸相關單位共同抑制與防範,以維護兩岸離島人民之生存環境的安全。
金門高分檢也三度在金門召開兩岸司法互助業務研討會議,邀請法務部、金門縣政府及金馬地區檢、警、調、海巡等機關代表與會,研商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實務問題。為解決國土流失問題,保護海洋漁業資源,維護沿海自然生態,提升打擊盜砂犯罪力度與成效,與金門縣政府聯合從司法面及行政面強化政府策進作為。為展現跨境消弭盜採海砂犯罪之決心,法務部已透過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機制,在兩岸司法互助協議工作會晤場合,向大陸公安部表達追究金門海域盜砂業者責任,以及兩岸共同查緝犯罪之立場,大陸公安部對此予以正面及肯定回應。由此可以預見,金門海域不法盜砂事件已受到本地民眾及漁民們的重視,唯有執法單位真正硬起來,才是解決越界的根本之道。
行政院於日前邀集陸委會、海巡署、法務部、經濟部、國安會及福建省政府等單位,研擬「取締大陸籍抽砂船越界盜採海砂」辦法,以抑制嚴重的盜取海砂問題。
綜上所述,我們應再以理性的態度儘速向大陸反映,讓兩岸產生共識,茲提出幾點意見提供有關單位參考:一、金門地層的形成大部分由古代九龍江河道砂石泥土沖積而成。近年來發現金門海岸地景有顯著的變化,海岸嚴重受侵蝕的現象,經學者研究,認為與大陸外海沿岸抽砂有關。二、由於大陸發展海西經濟,大量開發建設,並抽取金廈海域沿岸海砂,將造成金門海岸地景的各種變化。例如東海岸、北海岸的砂量減少,西海岸、南海岸的海崖崩塌及海岸倒退與內縮現象。三、近年來又發現海岸侵蝕較以前明顯,若繼續大量抽取海砂,將造成整個海岸、海灣地景的變化,引起金門居民生活不安之疑慮。除此之外,尚請中央主管部會積極透過兩岸協商交流,儘速建立雙方協商機制。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