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論金門論壇
日前蕭前副總統萬長先生於金門大學昇恆昌典範人物講座,就「我看金門的未來」為題演講,提出「金門論壇」構想,他說,金門擁有豐富的閩南文化,而閩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加上金門擁有經濟潛力,若朝著博鰲論壇方向走,定能喚起國際共鳴。他進一步表示,互信基礎來自心靈契合,心靈契合源於文化的結合;金門有豐富的閩南文化,閩南文化又是中原文化的精髓,金門可以成為整合兩岸文化交流平台;「兩岸和平互信的基礎就從金門做起」。再從經濟面來看,蕭前副總統說,金門高粱酒具國際知名度,加上本地的特產,金門相當有條件舉辦「金門論壇」,朝著博鰲論壇方向走,必定能喚起國際對中華文化有興趣人士的共鳴。
針對前副總統蕭萬長主張,大陸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回應說,這一主張有利兩岸民眾相互了解,大陸樂見金門在兩岸交流中發揮更大作用。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舉行例行記者會,范麗青在回答媒體提問時,作上述表示。她表示,閩南文化是閩、台兩地民眾共同擁有的民俗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打造「閩南文化交流平台」有利於兩岸民眾相互了解,增加感情,攜手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大陸樂見金門在兩岸交流合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針對此構想,我們當然樂見其成,緣於地緣戰略言,金門與大陸一衣帶水,咫尺可到,而與台灣卻是海峽相隔,不管是調兵遣將,或後勤補給,均有鞭長莫及之憾,況金門蕞爾小島,縱深有限,毫無獨立作戰之能力。這也是當年美軍勸國府棄守金、馬,全力守住台、澎之戰略考量。顯者有明末鄭成功入台後,終守不住金門之史例。當年台海戰役時,蔣中正總統之所以堅持有金、馬,才有台、澎之戰略目標,其實政治意義是大於軍事考量的。主要在於表示不忘中國之意義;並期盼有朝一日可以重返中國大地。如今這個戰略目標已為實際之政經目標所取代,因此,留象徵性之駐軍以示主權,進而以國際性之民間論壇予以代替之,其安全性較之前者,其效果不言可喻。
再者,如今隨著政治環境的變遷,金門勢必也早已由軍事重地,轉型為經貿觀光要地。面對此一重大改變,我們以為,以金門地理客觀環境,不管是朝家庭休閒觀光業發展,或向經貿特區前進,或僑鄉閩南文化邁進,首先是必須予以國際化、經濟化,進而以大革新之毅力,以革命方式,重新規劃新金門,使其能晉身於先進之城市之林,而藉由國際性之「金門論壇」之引領,何嘗不是新金門成敗之至道?是以,我們除樂見其成外,更期盼中央、地方一條心,協力共促此方案之成行,以竟其功,重振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