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對金門教育心願景之期待

發布日期:
點閱率:589

新科教育處長李文良博士,初試啼聲,一面接受記者專訪暢談教育理念,同時在全縣校長會議中,以「金門教育心願景」為題,說明將推動「四年計畫」。歸納其重點有三:104新學年將全面推動本縣中小學「教師專業評鑑」、推動「校務評鑑」與「學校評鑑」、校長經過評鑑後任期將趨於一致。
過去校長會議中,初接教育主管者,很少以專題方式暢談整體教育理念與作法,而且以「四年計畫」向校長們剖析推展教育的節奏。這是頭一遭。隱約之間,展現了李處長的前瞻性觀點,更突顯了急於有所作為的企圖心。
陳縣長慧眼獨具,延攬學有專精的學者,國立金門大學教授李文良博士,主掌千頭萬緒的教育處。果然不負所望,一出手就有驚人之舉,令人感到新鮮,相對而言,教育同仁必然感受到壓力。
就教育理念而言,李處長提出五個主軸:學生中心 (student-centered)、基礎能力 (performance-based)、適性發展 (appropriateness- principle)、啟發策略 (inspiration-strategy)、平等導向(equity- leading)。這已經很清晰的將12年國教提昇國民素養的意涵納入,具體落實於「四年計畫」的階段規劃中實踐。這是消化教育部政策後融入地區教育發展的務實作法。既尊重教育部,又有盱衡地區態勢而顯現地方特性之主張。
為了實現教育願景與理念,透過「促進身心健康」、「培力學習成效」、「鼓勵多元智慧與成就」、「豐富生活經驗與技能」、「強化本土化與國際觀」、「發展創造力與想像力」、「培養品德與群己關係」等七大目標,預擬短、中、長期「四年計畫」逐步落實。
就「教師專業評鑑」言,是要依大學教師以升等論文的評鑑模式,或依教育部端出之「錙銖必較」評鑑模式?「專業評鑑」有必要,推動之初應先集結教育同仁溝通與整合訂出合宜之遊戲規則,爭取信賴與向心力為首要,其次整併評鑑指標過於煩瑣之弊病,規劃簡明容易達成之項目,避免造成窒礙難行而讓人心不甘情不願。評鑑後是否要比照大學教師,從優敘薪,及「每六年可以休假一年」,則需透過縣務會議呈請縣長仲裁人事與財主部門,是否凍結現有人事薪給或獎補助條例與休假等相關法規,而另訂符合地方自治之法則?
就「校務評鑑」與「學校評鑑」而言,歷年都已經在實施,地區最常見就是配合教育部統合視導實施預檢。因為教育部鉅細煩瑣之評鑑指標,是與地方教育補助款掛■,為避免教育部責罰而不敢造次,這就是束縛地區教育無法創造特色的淵藪。在「四年計畫」中各項,需要迎合教育部統合視導嗎?或自由發揮?
就「四年計畫」各子項,最大特色是減少硬體建設比重,強化軟體規劃,這是正確走向。第一年期重大突破是「成立教育統計資料庫」、「協助各校提出亮點特色」,前者建置方能據以作為教育發展之規劃;後者方能匯聚整體金門教育特色。第二年期「辦理校際科學或技能競賽計畫」需考量是否與科教專案及每年科展重疊?「推動師資專業計畫」需結合教育部師資培訓為之,至於「推動資訊能力培力計畫」宜融入「資訊教育」實施,此三者宜避免增加教育同仁負荷。第 三年期「出版金門縣教育年報」、「校際亮點展示與觀摩」具體可行,容易實現;至於能否在兩年多時間達到足以展現「國際化成果」,其型態是只呈現一次或可長可久?
至於計畫中陸續建置之「科技教育館與親子教育館」、「青少年遊樂園」,經費投入不成問題,關鍵是誰來經營?經營模式公務自辦或委託外包?人力配置是要按公務體系或勞基法約聘雇?運作效能?各項建設均樂觀其成,但牽涉經營者必須找到專業,人事成本者,需經過縣議會通過地方單行法規以先符應。
以四年為期,若關於法規制度者必須先期展開磋商與規劃;經營學校特色部份,宜投入經費與人力等相關資源,並且鬆綁與充分授權各校團隊自主發揮。
李處長既勉勵又警告的說,「油門已踩,跟不上車的就請下車!我們沒有時間慢慢做!」感受他對地區教育的急切熱忱,更深刻體會其樂觀進取的走向。嶄新的願景,勢將開展地區百年教育的基業,深為期待!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