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朝野如何面對金門人組黨

發布日期:
點閱率:513

去年「三一八學運」以來,台灣社會與政治情勢丕變,政治上最為顯著的莫過於地方選舉牽動的藍綠政治板塊挪移,是次選舉,在野的民進黨大勝、執政的國民黨慘敗,就連金馬澎三島縣也告變天,民心思變,可見一般。
其實,依學運以來的社會氛圍,兩黨地方執政消長本在預期之中,更值得關注的趨勢反而是公民積極參與政治的現象,甫結束的地方選舉,就有不少人高舉自主公民、不同於藍綠的旗幟投入,選後的組黨風潮更是方興未艾、蔚為風潮,這對參與政治若非善類,就是別有所圖的負面社會印象,毋寧是極大的顛覆。
不知道是否受公民踴躍組黨的影響,近來也有關心金門前途的朋友,號召海內外金門人組織一個以金門為名的「金門黨」,以期根本解決金門面臨的各種問題。
先不論「金門黨」是否可行?是否真正有助於解決金門面臨的問題,可以確定,之所以有組織金門黨的呼聲,反映的是金門人不滿由國、民兩黨主導的政治體制,以及由兩大黨掌握的國家資源分配方式。
誠如所見,朝野雖然在統獨意識形態上有所不同,但對金馬離島的政策思維卻有高度共同性,質言之,朝野政客不僅每每站在台灣主體性的立場看待離島問題,言行作為更處處顯露敵意。
以目前進度持續落後的金門大橋為例,從民國99年2月25日行政院會通過大橋興建案始,民進黨內諸要角就同聲反對,時而可見「馬政府為了小金門五千人,耗資57億元興建金門大橋,不符合經濟效益」、「金門大橋是馬英九終極統一的必需品」、「台灣、中國之間有大三通直航,建橋經濟效益不高」、「金門大橋讓過去構築金門防禦工事的辛苦白流,讓中國軍隊長驅直入」、「金門是國防重地,此案有國安疑慮」等惡質說法。
特定綠營政治人物對金門的敵意,固然讓人不可思議,但其對金門的傷害,恐怕還比不上準備惡修「所得稅法」的馬政府。
媒體報導,財政部擬配合監察委員馬秀如的調查,將公營企業盈餘捐贈給政府的比率下修至10%為限,這對仰賴金酒盈餘甚鉅的金門縣政府,無疑是難以挽救的災難,縣府預估,一旦修正通過,預估今年就將短收近11億元,嚴重影響金門的建設發展。
實在難以置信,政府不積極扶助離島建設也就算了,竟還想方設法與離島搶錢,殊不知,金酒每年已上繳中央30、40多億元的菸酒稅,縣府又額外負擔許多原屬中央職權的事項,以中央重大建設「金門大橋」來說,縣府即自行提撥48億元建橋基金,再加上縣府對金門醫院、國立金門大學、國立金門高中、高職的挹注,自民國91年迄今,縣府自編支援中央建設的經費已逾123億元,額度遠高於金酒捐贈節稅的88億,馬政府怎麼好意思再從金門搶錢?
也難怪會有金門黨的倡議了,如果兩黨主其事者,不改其大台灣主義心態,長此以往,未來就算有人主張金門獨立,恐怕也在情理之中。
可以持續關注的是,面對如雨後春筍的第三勢力,兩大黨不約而同釋出可以在艱困選區禮讓小黨的善意,那麼,面對金門人的不滿情緒,面對組織「金門黨」的呼籲,兩黨主其事者又會怎麼回應呢?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