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旅遊型態永續觀光發展
報載,繼去年度小三通寫下近152萬人次的新高紀錄,今年1月開放陸客落地簽後,將這條兩岸黃金航線持續加溫。觀光處長王中聖表示,1到3月份旅客人數都較往年為多,進入4月後更趨明顯,僅4月就創下15萬人次的紀錄,預估進入旺季後人數仍可能出現新高。
曾有一度,小三通的往來人數因為大三通,以及其他政策因素的影響,呈現負成長,有評論者甚以「後小三通」時代形容這樣的現象。這或許也表明了小三通政策有改弦更張或進一步變革的必要。然而,觀諸今年4月突破15萬人次,累計1到4月54萬人次,較去年成長20%,再創新高的情形,有人認為應是落地簽與離島中轉團員額不受限等政策因素的發酵;不論如何,人數的成長是事實,如何把握政策利多,創造最有利的經濟環境,或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課題。
根據統計,這波小三通人數以陸客為主體,總共便占了36%強,這樣的結果,除了政策的導因外,有更多是因為旅遊環境的改變,以及消費者主觀的選擇,或許更印證了一個事實:「金門的發展,不可能自外於兩岸;甚至還必須保留更政策『先行先試』的彈性與空間」。事實上,經濟通常是為政治服務,而政治環境通常也是說變就變。曾經風光無限的香港因為學運、反水貨客等運動,被貼上了旅遊環境不友善的標籤,此或也是部分旅遊人口得以轉而前進同樣擁有免稅、優質購物環境金門的主因。但是金門的旅遊環境也同樣擁有承載力的問題,何時、何處是我們的臨界點,又該綢繆何種因應之道,確保金門擁有最大的競爭力與永續發展的實力,便是癥結所在。以下謹提供兩個面向供各界參酌。
其一、多元旅遊型態。常言道:「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陸客龐大的人數、可觀的消費實力,或是我們需要的,卻不定便是可久恃的優勢。購物可能是金門短期內可以吸引陸客上門的主因,但隨著網購、物流的暢便,這樣的優勢一定會日漸減緩,更何況縱是大量的陸客湧入,可能亦不是我們所樂見的,香港的殷鑑不遠,金門足以吸引遊客上門的誘因還要再予深挖、強化;我們需要的是更多旅遊型態的目標客群,而不是亂槍打鳥的消費人潮。一萬人來一次與一千人來十次,是完全不同的旅遊經營概念,我們希望金門有足夠的魅力讓目標群體一來再來,而不是蝗蟲過境般的肆虐與消費。
其二、提升配套服務。旅遊的標的在「人」,箇中關鍵則在「感覺」。金門的旅遊服務通常缺乏配套,甚是以惡性競爭、流血價為常態,長此以往,如何去要求旅遊品質,甚至是服務人員的素質。經常有人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面對貪婪的人性,美就成了粉飾的工具;除了公權力外,同業組織應該保有更強大的自治力及制裁力,莫讓少數業者壞了金門旅遊的名聲。如那一天真有「寧可不做,也不砸招牌」的自信與決心,旅遊業才有優質發展的可能。
總之,隨著小三通自由行、背包客人數的提升,旅客足跡勢必會延伸到金門各角落,而我們要做的除了應有的親和接待外,更要設法留下我們最自傲的特色與「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