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檢視防疫流程的合理性莫令地方產業成為犧牲品

發布日期:
點閱率:574

金門因5月上旬確認發生全國首度發生的A型口蹄疫情,相關加工品為因應防疫,連同生鮮都禁止輸入台灣,業者大動作抗議,農委會邀集專家做出調整,5月14日起先解禁的是含肉鬆貢糖、燒餅及廣東粥。其他加工品,15日農委會派員確認製程安全後,進一步公布7家廠商生產之牛、豬肉乾產品,肉品製程符合加熱處理等規範,可銷往台灣。
金門A型口蹄疫事件自爆發疑似感染,農委會片面宣布禁止金門的生鮮肉品,以及肉類熟食加工品輸台,到解禁肉類熟食加工品輸台,僅約一週的時間;這一週裡,卻是金門產業最黯淡的時刻。想來多數人都想不通,為何一起至今尚未明確分離出A型口蹄疫病毒的案例,便可以對金門的地方產業造成如此重大的衝擊及影響,而中央防疫單位又何由做出如此「出爾反爾」的草率判斷,造成了這起看似不大,卻可能影響深遠的風波。
首先,我們應該理解,近幾年金門曾大力的推廣及發展酒糟養牛產業並也實際從澳洲進口了種牛,進行了培育,甚還規畫設立了養牛專區、屠宰場等設施。試想,如若一起疑似口蹄疫,便可將金門的肉品產業陷入形同鎖島的境地,真要大規模發展養牛產業,其風險係數之高令人不敢小覷。再有,農委會僅以台灣從來沒有發生A型口蹄疫的現實,即可輕率的經由專家會議結論,禁止金門肉類熟食及其加工品輸台,甚至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長張淑賢還公開說出了「金門可以留著自己吃,只是別帶進台灣」這樣「一國兩制」的防疫「良方」,著實令人不解。最後,我們還該理解的是,峰迴路轉的緣由為何?顯然,5月11日農委會防檢局長張淑賢親上火線與金門各界座談得到了預期的效果;座談會現場氣氛火爆,連陳縣長都一度跟張淑賢槓上,最後才獲得張局長的承諾,儘速召開專家會議,促成了短短數日後的熟食及牛肉乾等產品輸台的解禁。
遲來的正義,是否還是正義?由此一防疫個案看,不論是農委會或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都犯了自以為是,以及偏聽「蛋頭」專家意見的毛病。事實上,了解金門的人都會知道,金門的在地牛肉並不足以支應龐大的牛肉乾產量,就算是金門有足夠的肉品供給,業者也會考慮口味的一致性,大量自外進口一致部位的冷凍牛肉加工為商品;這就像頂級法國巧克力原料可能來自全球各地最佳的可可豆產地一般,強把金門牛肉和金門牛肉乾劃上等號,根本就是「錯把馮京當馬涼」的謬誤。更何況防疫單位始終堅稱,口蹄疫病毒經高溫後即可消滅,又何由禁止熟食及其加工品流通?總綰防疫重責的專家們,真該出門看看走走,才能了解世界和他們想像的,已有了極大的不同。
總之,我們絕對認同防疫視同作戰,卻絕不認同不問來由的瞎指揮。金門經歷過88年發生疑似口蹄疫,直至102年才全面解禁的事件,對防檢疫已是高標準的自我要求,更將自己視為國家防疫體系的一員,恪心盡力的守好每一道關口,不想此回中央「化外之地」的防疫舉措,著實令人心寒。或許,利用此一機會,我們真該再來精確檢視一下防疫SOP的合理性,因為金門在地產業著實禁不起再一次的瞎折騰。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