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寄望夏張成果 掌握翻轉金門契機

發布日期:
點閱率:610

第3次兩岸事務首長會議(夏張會)終於底定於5月23、24日在金門舉行。源於今年2月「王張會」的因故取消,各界對此次兩岸事務首長會議更多了許多期待。特別是M503航線問題解決後,因為大陸《國家安全法》修訂、台灣參與亞投行,以及核廢料處理等問題成了新的爭議焦點。惟可欣慰的是,本次會議仍不忘照料金門的民生需求;諸如:金門引水、越界捕魚、盜採海砂、海漂垃圾、促成更多陸客到金馬旅遊、小三通貨物卡關等民生議題,也將納會研討。
一直以來,金門總以兩岸政策的先行者自居;尤其囿於兩岸政治環境許多「踫不得也」的禁忌,本次「夏張會」圍繞「穩定、發展、民生」主軸、解決金門民生議題的共識,遠要比1990年9月12日簽署的「金門協議」處理偷渡客遣返的內涵,對金門更具有關鍵性的意義。
事實上,現階段兩岸政策的基本原則仍是「先經濟,後政治」。這樣的作法旨在擱置爭議、求同存異。但我們都知道,經濟始終無法背離政治指導,不論再如何的迴旋、規避,最終總不免觸及政治判斷;但對金門而言,這樣的政治爭議無疑是最低、最小的,因為金門本就是兩岸政策的試驗場域,也因此才有史無前例的「金門協議」、「小三通」、「陸客落地簽」等的逐步落實。當然,我們也理解,這些政策的遂行,更多層面是因應現實的民生亟需,而且,隨著金門與彼岸往來日益的緊密,勢必會有更多的「兩岸議題」浮出檯面,諸如:陳縣長於1月27日率團跨海拜會廈門市政府,就觀光旅遊、通水購電、小三通票價、海漂垃圾、空污,以及金廈自經(貿)區等6大跨境的合作議題,乃至於新近浮現的小三通貨物卡關問題等等,兩岸政府勢必要有「能解決的先做,從金門開始」的默契及共識,方能把握「先行先試」的機遇,才能為兩岸創造更多共通的語言與和平紅利。
當然,此次「夏張會」預判爭議也不少;諸如:在立院卡關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後續的兩岸貨品貿易協議、陸客來台中轉、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台灣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指標性重大經濟罪犯遣返,乃至最富爭議的大陸《國家安全法》指涉台灣定位等議題,都勢必引發更多的紛擾及效應;但我們也以為,有爭論才代表有進步的空間及機會,或許兩岸政府也能從中汲取更多互動與理解的養分,助益兩岸和平共榮能早日開花、結果。
平情而論,囿於2016總統、立委大選在即,兩岸議題動見觀瞻;已代表民進黨角逐大位的蔡英文主席拋出了一個「維持現狀」的答案,想多數人也會認同在維持台海和平的前提下,維持兩岸的穩定發展是多數台灣人民的共識。但民意如潮水,誰又能料到主導、首啟金廈小三通的蔡主席,又將會帶給金門何種的發展機遇?反是陷入「茶壺風暴」的執政黨一味在兩岸議題上「抱殘守缺」,才更應加油才是。
有謂,金門已邁入了「後小三通」時代,如何開創下一個黃金十年,許多人都引頸企盼。以金門的區位優勢及角色功能而言,金門理應有更多的機會做更多兼利於朝野政黨及兩岸政府的事;本次的金門夏張會或便是一個「翻轉金門」的絕佳契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