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期許公僕的虔誠服務成為百姓牢固的信仰

發布日期:
點閱率:637

金門大力推展觀光之際,傳統閩南建築典雅多元的精彩風貌,不時為觀光客驚艷與注目,而在民居與洋樓之外,地區聚落間密度極高的宗祠廟宇,記載著百姓攜手共度甘苦歲月中,信仰神祇對眾人安撫與告慰的精神作用,也為浯島庶民生活提供更多精彩註解。
一千六百年前,陳淵率始民蒞浯開墾,民眾感其恩德,尊稱開浯恩主,牧馬侯祠由歷史走進神話,成為一種融合崇敬與感恩的民間信仰,也說明著浯島浯民始終是感恩的族群。而即將到來的後浦迎城隍盛典活動,也成為走進庶民心靈的信仰文化,公正無私的「顯佑伯」,三百多年來,也成為百姓祈福祝禱與虔誠分享的親民神祇。
宗教普遍教人為善,人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與宗教關係密切的廟宇,純為普羅大眾膜拜祈福的信仰中心,善男信女來自四方,當下管理制度化漸成趨勢,許多廟宇相繼設立委員會進行管理,分別由住持與意見領袖等主導管理,在昔日政治不安定的年代,廟宇神明通常是權勢與威靈的綜合代表,在庶民心目中佔有根深柢固的位置。
明清之際,眾多姓氏宗族或由漳泉,或由閩粵遷徙台澎,浯島民眾或隨軍,或經商,也相繼定居台澎各地。近半世紀以來,主客觀因素交錯影響下,台灣地區宗教派別與儀式活動總類繁多,尤以媽祖信仰最為代表,由於各個政黨深度參與,也讓宗廟活動更加精彩多元,形成有心人士撕裂族群之餘,更多民眾轉向祈求神祇獲取平安的現況。
近代以來,閩台地區或政治不安定,或天災頻仍,衙門官府天高皇帝遠,未必能照顧到為每位老百姓,祈求神明成為庶民共通管道;因此,每當百姓遇到無法解決的生活瓶頸時,即走進廟宇尋求解惑與祈求平安賜福,並相繼延續至今。而本縣更因歷經天災戰火等離亂,由民間信仰演變而來的拜拜文化,甚至演變成什麼都拜,更讓許多年輕族群與新住民難以苟同或適應。
近廿年來,地區初嚐民主甜美果實之際,眾多有心為民服務的熱情鄉親,相繼投入各項選戰,爭取拿到百里侯資格,當選者走馬上任時,在以民意為導向的服務宗旨下,便勤跑基層,也常參與各項廟會活動,有些更是樂此不疲,但若參與過頭,卻很容易模糊服務焦點,讓民眾誤認為拜神明比求公僕有用,的確是值得為民服務的百里侯警惕。
許多廟宇主祀神祇原本都是關懷地方百姓安危的官吏,對民間信仰關心之餘,公部門若能把為民服務當作虔誠的信仰,藉由熱情、毅力、專業與服務,為民眾解決各種生活難題,努力朝國泰民安理想境界邁進,有朝一日,當百姓對公僕的信任成為一種牢固的信仰,並相偕走進城隍廟,感謝「顯佑伯」為全縣百姓找到眾多好官時,實乃萬民之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