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全方位美學素養開拓人文新產值
自從文建會於2008年開始推動生活美學運動以來,「生活美學」不僅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詞,且常被民間引用,更有學者將文化創意產業賦予生活美學產業新名詞,揭櫫美學經濟時代的來臨,企望藉由美感生活與產業活動相結合,營造幸福與質感的雙贏價值。
漢寶德教授認為:「增進國民的美感素養,提高國民精神生活的品質」正是生活美學宗旨,並強調舒適的文化環境與溫和的人際互動,方能開拓美好的生活,並產生共鳴。蔣勳指出自然即是生活美學的起點,也就是坐在窗口眺望出去,就是一個深具美感的空間,他認為美學,有自我專屬的風格,最後能真實體現在我們的生活裡。
本縣自打開文化觀光新局以來,在公私部門共同努力之下,綜合閩南文化、傳統建築、僑鄉洋樓與戰地遺蹟等諸多特色的文化蘊含,的確也為地區開創一片精緻典雅的島嶼風貌,而近來年,本縣古蹟與歷史建築數量冠居全國,讓地區人文指數節節昇高,後續數字還有爬增可能,對於公私部門的確起了肯定與鼓勵諸多作用。
本縣曾有海濱鄒魯美譽,當下的諸多特色的確厚實本縣文化底蘊,近幾年來,文化部「登錄世遺,看見臺灣」年年推動,也在地區如火如荼展開,相關團體更為維護文化資產同心努力與付出貢獻,期望能為現有生活環境注入更多能量,這正是本縣推動生活美學的優勢條件。
本島小而精、小而美的島嶼風貌,整體建設規劃雖有專家協助,卻因受到錯綜複雜的主觀因素影響,並非十全十美,實質上仍有努力的空間,討論生活美學,先要關注到全島生活環境,細數當下島嶼地景地物,城鄉之間新舊雜陳,但昔者已矣,來者可追,未來發展仍須關注美學元素,如何突破現有困境,善加解套,讓個個地方由窗口望出都有好風景,營造舒坦文化環境,似乎是當務之急。
公共建設與城鄉景物由公家負責,個人美感的培養則由家戶開始,私人領域與社區鄰里,民眾與家人都當共同負責,各自經營一個居家好環境,同時由外而內,由物質生活到精神層面,反省內心的生活品味與精神涵養,增益國民美感素養,也提高精神生活品質,景物美,人心美,相互共鳴,形成風氣,由一人到全家,由一戶到全里,更讓濃烈人情味與新生活美學成為金門新亮點。
生活美學可以是個人感受,也是整體景物呈現,既是重視物理特色,更是強調精神內涵,我們期待談文化、聊建築、講僑鄉、話史蹟,都和民眾的美感素養相呼應,共同建構溫雅人文環境,散發文明新魅力,施行步驟可藉由個人到整體,涵蓋精神與物質,層層節制,環環相扣,結合諸多特色與元素,豐厚地區文化資產新能量,由個人單一的生活美學素養,創造整體的美學經濟產值,相繼發光發亮,讓在地人體驗到幸福生活,讓外來賓客感受到美學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