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刀劍化犁鋤雙贏不雙輸

發布日期:
點閱率:683

──兼談金門主體性的脆弱性
 金門夏張會甫落幕,但是對金門步入全新階段的歷史舞台而言,則是剛剛揭開序幕。金門雖然偏於一隅,歷史上也不是沒有扮演過關鍵角色,卻多為迭遭欺凌的悲情苦角。現階段,金門似乎又來到關鍵的路口,只是兩大之間難為小,任何發展策略的選擇,都考驗著全體金門人的智慧。
主觀上,金門當然希望擁有自己的主體性,可以完全由自己決定未來發展方向;但客觀上,金門只是中華民國治下一個常住人口僅數萬的小縣,水、電及各類資源俱缺,從軍管戒嚴到解嚴再開放小三通,只要是涉及兩岸政策的,哪一項可由金門自主決定?即便純粹的經建,譬如大橋,沒有中央的允准或政策照拂,也是千難萬難。
 此外,金門距台灣二百多公里,離大陸卻僅僅六、七公里,地理位置的天然制約,使金門難以接收台灣的經濟輻射,卻在小三通後輕易地融入了廈門生活圈。很顯然,「金廈一體化」絕非歷史的偶然,而是現實的必然;金廈一體,有歷史因素、有情感因素,更多的是現實的需求促成。
 因為金廈同城化、一體化,讓金門感受到繁華廈門所帶來的便利性與豐富多彩的生活機能;但同時,大陸沿海近年來因為追求工業化及經濟成長數字,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與生態掠奪,也讓金門屢屢感受到「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的切膚威脅。於是,自大陸引水接電,或是空氣汙染防治、盜取海砂、越界捕魚等問題,很自然地成了此次兩岸會談中的重要議題。
 從這些議題來看,不難發現真正可以操之於己的可謂沒有,金門主觀意願所渴求的「主體性」微乎其微,或者可說根本不存在。但是,長久以來因為選舉洗禮與新聞媒體的反覆灌輸,讓多數台灣百姓的「自我意識」或「主體性」認知,都有了某種程度的偏狹與膨脹。於是乎,不管問題的本質或關鍵,只要有人在言語上損及或侵犯了自己的言論高地,就成了說三道四、侵門踏戶的「干涉者」。
 例如,此次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與金門業者座談時,提及的「不贊成」金門發展博弈的言論,對於希望藉由博弈來帶動金門經濟發展、促進就業的人來說很是受傷;金門發展博弈與否,當然可以是討論的議題;但是,如果因為張志軍表示了反對金門發展博弈的看法,就被認為是「干涉」了我們的內政,倒也不必。
 平心而論,難道財團認為金門可以發展博弈業,是看上了金門本地市場(客戶)的潛力,而不是大陸市場?既然明知金門博弈(或離島博弈)瞄準的是大陸客源,作為大陸談判代表的張志軍難道不能表達看法?當然,如果多數金門人贊成,同時也有投資者願意,也認為可以不甩大陸的看法,那金門發展博弈自然會水到渠成。
 但是,如果像某蔡姓立委在臉書上所說的,因為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說,金門不要開設賭場,不要像廈門蓋那麼多高樓大廈;我們偏就「開設給你看!」、偏就「蓋給你看!」,並且,自鳴得意的說:「這就是志氣!台灣人的志氣!」。
 其實,此立委之言,十足是「稚氣」,而非「志氣」。這就好比當年「飛彈危機」一樣,拿百姓的性命來與對手比誰「膽大」,這是以百姓為芻狗的不仁之舉。 金門很小,在兩岸互動的過程中,是應該要有自己的「態度」與「選擇」;但同時因為金門很小,許多事情不能一廂情願或一意孤行。
 以小事大以智。身處在兩岸不同制度間,金門應該有一定的角色可以扮演。未來,希望金門可以突出自己的主體性,但對於主體性的脆弱性也應該有所認知。總之,在化刀劍為犁鋤的時代,希望金廈及兩岸關係,是雙贏而不是雙輸。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