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會考之小診斷與大驗證
全國28萬考生(金門區700多人)共同演繹的國中教育會考,在忐忑不安與偶有爭議中落幕了!堅持會考非「聯考」的一方,認為只是學力檢定機制、診斷學習能力而已,欣慰終於完成預期目標;充滿疑慮的反方,指稱導致英聽提早收卷,影響考生權益,就是「聯考」的禍,違反公平性,不免見獵心喜的事後諸葛一番。
中華民國的教育史,就是一部「以考試領導教學」的教育史。52年前國小採行「會考」決定升初中,後來改為免試直升國中,開啟九年義務國民教育,解放國民健康力,增益產業生產力,締造台灣經濟奇蹟;國中採取聯考方式,汰劣存優決定升讀高中職,聯考夢魘一直困擾維持了將近30年;進入教改時期,主張不聯考,改為基本學力測驗,用於篩選及診斷國中生學力表現,以決定就讀高中職;103年啟動12年國教,為減除國中升學壓力,端出免試升學策略,考招脫勾,但維持會考及特招制度,以資診斷國中生學力表現及吸納特殊才藝潛能。
「考選」制度舉世皆然:古時候以工夫文才見勝負,決定加冠晉爵,封王為后;工業革命以來,以技藝考選掄材;企業創新後,面試、口試、資料審、能力鑑定等方式更趨多元。其唯一目標,就為了擇優取勝,適材適所。根本核心則是公開公平合理。
教育決策單位依據「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推動教育會考,透過標準參照評量的方式,以3等級呈現成績,將發揮減壓、鬆綁、檢驗的功能。預期便於後期中等學校端可以了解國三學生學習成效,先備知能,決定施教方針;而就整體而言,可以有效降低學生、家長與教師的壓力。認為會考是「打造一個適性發展、多元學習、又具競爭力的學習環境」目標下,開展「世紀教育工程」的重要環節。
貼近28萬(本縣700多名)考生的身心煎熬,家長的焦慮陪伴,教師與校方的三年折磨,不論是3等級或何種計分方式,只要面臨篩檢機制,就是「待實驗的白老鼠」處於高度緊張焦慮狀態,感受不到鬆綁的氛圍,減壓效果有限。
對於不是考生的局外人與社會大眾,特別是教育學者、決策人士,不能理解簡單的一個教育會考,何以會掀波起浪,無端引發社會階層間對立?都會區的菁英,輕鬆應付會考,滿足於成績斤斤計較的明星光環;偏鄉暨學習文化弱勢者,為此疲於奔命,尤其英語加考聽力,國文加重作文、數學設計非選題、社會現勢中一些光怪陸離的背景都成為考題資料,造成雙峰偏弱之瞠乎其後,城鄉差距有增無減。
眾多爭議與困擾源自脫離教育本質的核心。那些相信考試領導教學等於教育的人士,千方百計透過會考命題,企圖發揮診斷、檢測學習能力效果,但對於12年國教最終核心-提昇國民素養,能否經由會考機制可以檢測出來?
對考生及相伴之家長與校方,斤斤計較於命題簡易度,考試枝節之寬嚴,公平性與否,均無法導向「以學科知識轉化為問題解決的能力」,達成提昇國民素養之核心目標;對無考生伴隨之國人鄉親,請勿以一次國中會考現狀或媒體版面所呈現之樣態,人云亦云的論斷12年國教成敗。「教育史實證明,每一次大改造,總會引發一系列生活習慣改變的波瀾。」
12年國教強調「素養」是包含品格修養、藝術鑑賞、生活品味等全人教育,培育具有全球視野的現代化國民。國中會考只是學校執行教學成效、學生學習能力的小診斷,並非12年國教的核心,還要檢視其背後與後端學校如何架構多元學習環境與課程規劃,持續培養達於全人境地,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呼籲讀者諸君,尤其要投入關心,正視此番國中會考,是否關聯到國民素養?對整體國家文教力是往上提升,或反向沉淪?那才是真正的大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