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校園安全的聯防介面
台北市發生國小女童遭割喉案,校園安全問題再度引發社會關注;陳縣長立即指示警察局展開各項有效作為,對在校園外逗留或落單的學生,要特別關懷留意。在學校方面,則指示各級學校應強化安全意識,學校的警衛或保全人員在學生上課時間,應隨時觀看校園的錄影監視系統,增加校園定點巡邏次數等。
國小女童遭割喉案,可說是震驚全台。兇嫌之於孩童的隨機殺人手段著實令人髮指,由此校園安全問題再度引發熱議,到底何種校園的安全警戒措施才足以保全學生的人身安全,此又與教育單位始終鼓吹的校園結合社區、讓校園的高牆倒下的政策有無扞格?或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教育單位一直以來都鼓勵學校將高聳的水泥圍牆,改成具「視覺穿透性」的圍籬,例如:改用低矮的灌木,或是用爬牆植物搭配鐵網,即便維持圍牆,也多半降低高度,從外可一覽無遺。新的圍牆政策使校園更為融入社區,但也引發安全疑慮,外人闖入校園、傷害師生等事件也時有耳聞。然而,新的校園圍牆政策真否便與校園安全不能共存,似也存在討論的空間。因為,貫徹政策應在體察意旨,而非在形式上的配合;試想,縱是校園俱皆高築圍牆,便能否阻絕罪犯於外?似也難有定論。
平情而論,校園與社區結合實屬立意良善,學校做為社區的學習中心,理應釋出更多的教學資源與社區共融、共享;當然,這樣的融合仍存在著一定的前提,例如:學校有否具備一定的監控及管制能力,以及即時面對危難的處理能力。如若在校園不具備開放的要件,還不如不開放;但不開放也不代表校園便是安全的;女童割頸事件或是偶發個案,卻也在提醒我們,之於校園安全絕不能輕忽以待,甚至是僅在圍牆的有無、高低,或是警戒人力、監視器數量的多少上著墨,我們應關注的,反是應建立一套完善的維護校園安全流程及標準;將校園築成高牆壁壘反是讓校園安全走入死胡同,不利於社會的和諧進步與安全發展。
因為女童割頸事件的發生,許多縣市都加強了校園內外的安全警戒人力,但我們要關注的應是這樣的舉措是偶一為之,還是可以長久持續下去?甚且是以當下校園普遍以離退或不經保安訓練人士充當警衛,擔負校園安全主力的現實是否合宜?事實上,若以有限的面向要來妥善校園安全,顯是「見木不見林」之舉,反是應該以更全面的架構及配套來完整社區與校園的需求會更妥適。例如:由社區志工隊協同擔負起一定公共空間的照護及巡視責任;建立起社區組織與學生群體的生活往來及課餘照護工作;綿密學校、社區、警網間的治安聯防。讓學校真正成為社區生活中的一環,讓社區與學校共構起學習及生活的介面,並讓警網真正的能在學校、社區間布滿治安聯防的人力,或許才能真正的稱得上是完備了校園治安的各個角落。
總之,「開放校園」不能走回頭路,高聳的圍牆下,往往就是安全死角;裝再多的監視器,也難以防堵有心者的侵入。校園安全絕不僅是學校單方面的責任,我們與其去計較堡壘夠不夠堅固,不如去探討堡壘內有否充分管制,以及促進和諧的能力;直面校園安全,學校、社區與警網的融合、聯防,應是不容迴避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