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宏觀思維,延聘專家為金門發展奉獻心力
近十餘年來,當本縣企望打造大學島願景之際,由中央到縣市地方,學術機構挾著專業背景參與公共事務蔚為潮流,本縣也不例外,特別是地區幾個學術機構相繼培育不少英才後,讓公部門員工素養與公共工程品質有著更深更廣的提昇,的確值得肯定。
學術機構中的學者各有專長,人生規劃與生活重心各不相同,有的專心教育英才,有的熱心公共工程,有的工作與生活都能拿捏得宜,為個人創造精彩的生活目標。近二三十年來,本縣眾多專業公共工程,在台金學界菁英的熱心與用心協助之下,也都能圓滿完成,為地方建設發展加分。
政府為鼓勵公務人員參與多元學習與汲取新知,藉以提昇優質公務人力,長年推動終身學習運動,如今已有可觀成果。台灣高等學府門禁大開後,帶動個人前往各大學參與短期進修或長期課程,意外成為落實「終身學習」運動的功臣之一,除滿足個人學習慾望,也成就許多專才的養成,對提昇公私部門服務品質也貢獻不少心力。
不論任何身分的學員,祇要進入大學進修,負責教授課業的學者即使年紀再輕,也都成為德高望眾的教授級人物,課堂上,師生間認真學習與互動,私底下,彼此相互敬重與交流,教學相長之外,不僅厚實本縣濃烈人情味,更加促進學校與機關單位緊扣相聯,所謂的文化底蘊,再也沒有比這樣更深厚。
政府為增益公共工程成效,聘請相關學者專家制定相關法規與政策,進而成立推動委員會,進行各項建設事務發展、執行與監督等事宜,而許多縣市常會發現,不論何人當政,同一學者專家既常見於推動或發展委員會名單,其個人或工作團隊成員也是許多公共工程提案人或主持人,因此偶爾會出現某個團隊(廠商)既是評審又可能是主持人的現象。
而部份用心的學者教學之外,另行成立專屬團隊參與公共工程,以專業和熱忱為地方服務值得鼓勵,而在學術光環照耀下,平常百姓也誤以為這是學校單位而多加交流,若某項工程承辦人曾是其名下學生,就單一個案而言,驟然形成「產、官、學」交集一身的現象,不論師生雙方是否感到合作愉快,或尷尬與困擾,常有可能造成外界不必要誤會,為了學生級公僕在公部門的前途著想,為人師表者或進或退也各有不同主見。
當博士名列台灣失業者名單後,說明著台金地區人才很多,政府推動公共事務,似乎應有更宏觀思維,十餘年來總是少數菁英擠在委員名單情況似乎可加改善,廣邀更多學者專家參與公共事務,同時也當避免同一學者身兼數個委員會與主持人等多重身分,並建議學者專家承接公共事務,當專案承辦人是學生時,請盡量避開,多為承辦人設身處地著想,多為尊師重道留點發展空間。
長年以來,感謝各界學者專家對本縣建設發展付出的心力,也建議機關單位與承辦人推動公共事務時,當避免的缺失請盡量避免,進而廣邀天下英才繼續為本縣奉獻專業,為地區建設發展開拓更多人文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