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從美感教育中推廣生活美學

發布日期:
點閱率:608
字型大小:

從倡導建築美、文化美而成為國內美感教育的重要推手,總統府資政,名建築大師漢寶德,去年卸下80人生,留給世人豐富的啟發。他自稱「「我做事的態度是很痴的。痴就是執著,長於自我反省。」(取自人間福報專訪)
另一位當代著名的作家、藝術家、生活家,積極倡導生活美學的大師-蔣勳,用演講、寫作、旅行、藝術創作,引導社會大眾品評藝文,鑑賞生態與生活之美。他接受聯合報專訪,比較好萊塢直接切入重點式的拍片手法,認為「東方是長卷,一步步帶你進入場景。這就是東方美學」。
有些藝文人士偏談藝文,顯得菁英而讓人不敢親近;另有些學者政客把美感當作附庸風雅;更多的是固守本位立場,孤傲於世。漢寶德起於建築界,蔣勳起於藝術界,卻有不囿於本位主義的作風,而擁有跨領域、綜合萬千學問於一身的共通性,殊途同歸的倡導文化美、生活美。換言之,他們所著眼的是拉近社會距離,實踐生活美學。
教育部從103-107推出為期五年的「整合型視覺形式美感教育實驗計畫」(第一期計畫),總計畫團隊計畫主持人就是漢寶德大師。該計畫以「台灣‧好美~美感從幼起,美力終身學」為名,強調「美的感受力、想像力、創造力、實踐力是終身的學習。自幼兒園到高等教育、自社區大學到樂齡中心,每個人都能持續在學校、社區、社會中學習美力,提升生活幸福感,並讓美的陶冶成為人的基本權利。」教育部希望透過美感教育手段,推廣全民生活美學的素養。
金門被納入南區美感教育基地-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所領導的系統。在鄉籍副校長吳連賞(2015榮升校長)的熱心引線下,去年2月推出「金門縣種子教師培訓工作坊及校長美感教育研習」,宣告金門美感教育正式啟動。
究竟「美感」教育是什麼?美的感受因人而異,即使藝術家本身,對作品的賞析也各有偏好,很難定於一尊。「人總會去尋求自己喜歡的事物,每個人的看法或觀點不同,並沒有什麼關係,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應該有彼此容忍和尊重對方的看法與觀點的雅量。」(宋晶宜「雅量」)所以,高師大藝術學院姚村雄院長提問,「生活有美感嗎?我們是否在生活富裕中,疏忽了美感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副校長陳瓊花認為,美感教育「基本上是培養人的美感素養,讓人具備美感的能力、美感的相關知識、技能、情意和習慣。」經由教育的手段,讓學生能擁有美的素養。透過各個領域培養學生具備美感的素養。她同時強調,「假設家庭教育能把美感教育作好,而學校教育也可以把美感教育做好,那麼整體社會的品質就會提升。」
雖然美感教育藉由種子教師在各縣市推動,端賴人人自覺,從突破本位、跨領域、統攝生活範圍,落實於生活中實踐。至少要做到:政府及單位人員需要有美感素養,尤其是領導者,必須以生態美、文化美與生活美的角度主導政策與公共工程建設;社區發展宜導入生活美來從事規劃與營造;藝文人士尤應降低身段,主動負責指導社會大眾接近藝術,讓鄉親具有優雅的鑑賞力。
美感教育並非只是藝文課的內容,而是跨領域、全方位的學習總合。舉凡:迎接新年的第一道曙光、陽光綠野來一個草地上午餐、伴著夕陽彩雲飛、領略江清月近松間照、寧靜的傾聽浪濤的拍岸節奏、享受一席細心料理的美食、聆聽一場啟迪人生的演講、搭配合宜的服飾、談吐溫文有禮的態度、應對進退合宜的禮節、關懷溫馨的美好感受、欣賞優美的旋律、觀賞有水準的表演、合唱、樂器演奏、鑑賞書畫藝術作品等等。
美感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人人擁有生活美學的認知、技能、情感與習慣,互相扶持關懷與尊重不同領域的創作,力求身心平衡,天人合一,富於生活美好,生命和諧,心靈淨化的人文生活素養。
美感教育成功,能激發鄉親參與藝文活動的熱情,提昇觀賞水準;實踐生活美學,就不會有人豪宅種農地,任意摧殘古厝古蹟,砍折花木,弄髒環境,汙染水域,製造噪音;人們談吐有禮,相互尊重,金門社會邁入真善美的境界!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