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全島自行車道 宜謀定而後動
地區自行車休閒運動日益熱絡,觀光客來金門以自行車作為旅遊載具經常可見,縣議會議員曾在第一次定期會中提案建議縣府「規劃全島自行車環島濱海路線網案」。副議長謝東龍日前在參加金城體育會舉辦的「鐵馬逍遙遊活動」時也表示,議會將督促縣府加速、加大力度來完成金門環島自行車專用道,讓單車運動成為金門運動島的強項。
自行車休閒運動的普及程度,已然成為城市是否友善,以及是否進步的表徵之一。對金門而言,無疑是許多自行車騎乘者的天堂,此由本地車隊日益茁壯,台灣、大陸車友紛紛跨島體驗便可管窺一斑。金門自行車專用道的肇建已久,卻始終未見良好成效,甚至還曾發生大陸自行車友於公路發生車禍殞命的憾事,此或難以全然歸責缺乏自行車專用道,但至少應是成因之一。是以,加速自行車專用道的建置似乎迫在眉睫,但是否便以環島或濱海車道為目標,似也有討論的空間。
事實上,自陳縣長上任以來,即主張拓寬金門幾條主要的道路,一則為觀光發展需要,二則也能確保用路安全。特別是現今的道路系統看似並無立即性拓寬的必要,但真要等到需用時再來規畫、施工,恐怕將更緩不濟急;就長遠計,金門地區全面實施都市計畫已有數十載,相應規畫的道路系統卻從未進行有序的建設及補備,通常只要一遇用地取得困難、民意反彈便束之高閣,因此,一條計畫道路一談十數年已是常態,然而這種常態卻十足不利於地方永續發展;陳縣長此回一本「今天不做,明天更難」之體認,決意推動道路拓寬工作,誠屬「知易行難」之舉;著眼於公共利益,鄉親們更應不吝給予掌聲及鼓勵。
至於議員們於定期會所提「規劃全島自行車環島濱海路線網」一案,勢必會遇到前述一樣的難題,最簡便的作法自然在拓寬道路時,順便完成自行車專用道的建設;然而,究理而言,自行車專用道是不能突兀存在的,例如:都會自行車道有串連交通節點的功能,而郊區的自行車道則要連結各路廊觀光景點及豐美地貌。以高陽路的自行車道而言,肇建以來即少受青睞,因為憑空生出的一截專用道,如何營造友善的使用環境?反是一些林蔭大道,因為騎乘環境好、富含美麗的地景地貌,便成了車友朝聖的熱門路線。因此,在建置自行車道的同時,該關注的不是環島或濱海,而是要有明確的車道設計準則與使用規範,以及產官整合推動及執行的機制。
對此,行政院會曾明確決議應在104年底完成全台自行車道系統之軟硬體建設及相關法令配套,進行整體行銷。對此,我們以為,建構自行車道路網,只是友善旅遊環境的基本條件,其基礎應該建立使用效益及跨領域的整合及加值效益上;例如:自行車、觀光路線的整合,主題餐飲、主題旅館、租賃維修、旅遊及相關資源與娛樂賽車設施等相關服務產業在自行車系統上的發展,以及連接系列的觀光軸帶,點、線、面的旅遊服務配套等。
總之,我們不能只是為了建設而建設,在建設之前,宜謀定而後動;坐擁全面性的自行車路網固然可喜,但欠缺完善的配套只會勞民傷財,讓維管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