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是台灣的金門,也是福建的金門
「認同感」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小至對偶像的認同、家族的認同、政府的認同,大至對土地的認同,文化的認同,甚至,對國家、民族的認同,皆然。
這些因素有承繼自血緣、生物基因等先天特性的,也有來自後天教育,及生存環境所塑造的。但無一例外,任何認同感的產生,都需要先有使個體對某一認同目標產生「歸屬感」(membership)的認同要素。
同樣,認同要素也是複雜萬端,難以逐一枚舉。但是,有些認同要素卻是共通的,如:利益(不單指金錢財物)與光榮感。只有對自己或團體有益有利了,或認同目標讓自己覺得有面子、與有榮焉,才會接受,才能認同,進而產生向心力。譬如,一個家庭,父母動輒打罵凌虐孩子,致三餐無以為繼,那麼是很難企望讓小孩認同家庭的;再譬如,大陸淪陷前的國民黨政府貪污腐敗,致物價飛漲,民不聊生,最終失去民心認同而丟掉大陸。
教育及政治當然也是可以左右認同感的重要手段,這也是近日課綱微調紛紛擾擾的原因。對任何政權(不論大小)而言,無不希望可以經由強化認同而鞏固自身的統治權力。所以,政黨都會運用各種手段爭取認同,當然也包含一些未必正當的手段。在這種情況下,不同認同屬性的群體(群眾)必然也會隨之產生矛盾。
對小百姓而言,因為資訊不足或知識結構及判斷力的侷限,當然有可能形成錯誤或盲目認知及認同,甚至被有心者操控及利用,但這也往往正是權力者所欲遂行的目的。
但究其實,形而上的思想或道德式的認同束縛,往往不敵生物本質的生存需求。也就是說,如果都活不下去了,再多的忠孝節義都很難抵擋翻天的潮流。這其實不難理解,中國歷朝歷代,透過科舉制度及儒家忠孝節義思想禁錮了士子反抗的基因,甚至,在每一個朝代末期,都會有無數道德節操高尚的忠貞之士,前仆後繼的為當時貪腐庸弱的朝廷或主子去犧牲,但最終朝代還是難逃被一群活不下去的人給更迭掉的命運。
所以,認同的本質就是要取得民心,取得民心的本質就是要「有利」於百姓,讓百姓豐衣足食,生活樂利。對於百姓而言則更簡單,甚麼對自己有利,甚麼能讓自己生活得更好,就認同他。
對金門而言,亦復如是。政治上的口水遠比不上日常飲用的水。所有的認同命題,都不能以犧牲金門的利益為前提。那怕是「復興基地」、「反攻堡壘」等神聖的光環也是。
今年以來,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大陸福建省長蘇樹林先後到訪,以及今年六月的海峽論壇,陳福海縣長和福建省長蘇樹林、廈門市長裴金佳會面,不斷提及金門可以在民生基礎議題上對接兩岸合作的可能性。陳縣長也提及,未來金門會成為兩岸一個友善的談判環境平台,並讓國、民兩黨主席了解和信任金門與廈門的對接,不涉政治,只有兩岸人民關心的民生議題,並希望「開放金門,讓金門扮演一個在兩岸架構上的關鍵角色」。
簡單的說,金門是台灣的金門,同時也是福建的金門,我們認同台灣的民主多元,也認同福建的崛起及開放。以往,金門是台灣的離島,也許是劣勢,但未來,隨著兩岸交流的不可逆,隨著金廈一體化趨勢,金門「二元化」身分卻是一種優勢。因此,如何善用「金門既屬台灣,又屬福建」的二元優勢,就考驗著金門執政者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