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文創內容 輔導地方產業發展
金門縣工策會日前於陽明二營區舉行金門心創坊聯誼座談會,活動吸引數十名地區民眾熱情參與,工策會專員翁朝安在會中向學員們簡介心創坊組織架構及功能,他並期許透過青年創業整合平台籌設,為地區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並藉此活化營區、帶動綠色產業的發展。
近幾年來,縣府推動的地區產業升級輔導計畫著實不少,有些或也能開啟業者創新、精進思維,達到預期成效,有些也的確是打了「水漂」。畢竟,產業輔導總不是單方面喜歡就好,業者要有心、策略要精確、市場要接受,缺一不可;而且,說到底政府還只能站在協助者的立場,構建相對穩健的產業環境,而沒有辦法亦步亦趨、手把手的扶植業者成長,這或許也是政府產業輔導功效見慢的主因;同樣的,公部門也該檢討為何投入的資源不少,卻總不能即時引動創新、發展的風潮?
事實上,凡事都是一體兩面的;自助方能得人助,人助才能天助。產業輔導最簡便的應是認證制度;實質上取得了權威機構,乃至國際上的認證及肯定,相當程度也表明了在該領域工作的成績與效益。但有許多認證未必是必須的,因為虛名而努力,有時反而失去了求真的本質,徒然弱化了產業價值。再者,現行產業升級,言必稱「文創」,但文創到底是什麼東西,真否能轉化為產業價值、增添品牌效益,則較少人聞問。對此,現階段金門工策會推動的心創坊,或許也能給我們部分的方向及解惑:圓夢的力量來自堅毅的心;無心,便很難脫卸創意上的貧弱。
平情而論,不論是輔導地方產業,或是扶持青年創業,文創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但遺憾的是,坊間多數擎著文創大旗的商品,大多徒具其形,而少了文化的靈魂。文創絕不僅止於賦予主題元素,以及精緻包裝而已;多數文創者會因為短期效益而沾沾自喜,卻不想太低的競爭門檻,卻注定必然的衰敗,關鍵還在於必須認清自身的優勢。文創,談的就是文化創意產業,顧名思義,就是結合了文化及創意的產業。而其中定義最不明確的,就是「文化」一詞。「文化」,廣義來說,泛指在一個社會中共同生活的人們,擁有相近的生活習慣、風俗民情,以及信仰等;狹義的來說,即是指「藝術」,是一種經由人們創造出來新型態的產物。不論就狹義或廣義的文化而言,「文化創意」即是在既有存在的文化中,加入每個國家、族群、個人等創意,賦予文化新的風貌與價值。這樣的定義範圍看起來很大,執行起來卻很細微;文化可以是周邊任一個存在久遠,卻又不起眼的圖騰、物件或行為,更可能只是發想者天馬行空的發想等等,但絕對不會是條條框框裡的照表操課或追風跟隨。
報載,金門心創坊將提供各項創業知識、技能培訓、陪伴輔導、觀摩考察及廠商媒合等活動,以及重新檢討連結相關產官創業資金補助,未來逐步對接中央、地方政府、學術單位及企業之創業投資資源等等。這樣服務內容,實則已經包羅了所有產創的輔建機能,但關鍵仍在於供給與需求面上的無縫接軌;或許心創坊也可以思考先輔建示範點,有了成功的領頭羊,或許更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