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精緻農業 打造綠色產業
縣府日前邀集農政單位和各級學校人員,召開「104年安全蔬菜媒合學校營養午餐協調會議」,陳縣長指出,縣府希望讓學生吃到健康、安全的蔬菜;而且,藉以輔導種植安全蔬菜,讓傳統農業轉型,生產好的農作產品,以及做好產地認證和良好產銷制度,把金門有品牌的農業產品行銷到廈門,打開一條金廈兩岸綠色渠道!
長期以來,因觀光立縣之故,金門的一二級產業一直沒有很大的起色;或有人以為,時代在進步,產業升級本就是預料中的事,但如因此便忽略金門農漁產業的發展或存在,似也未盡合理。誠然,現行金門農業以供給金酒的高粱、小麥為大宗,更因「保價收購」政策之故,可謂是方興未艾,甚有一發難收的問題。究理而言,金門在地高粱、小麥適不適宜製酒,完全是個科學問題,推廣適宜釀酒的作物,農政部門更是責無旁貸,但若因「保價收購」而增添了監種、監收、產量過剩、有礙酒質、不利永續發展等諸多困擾,誠然是花錢買罪受,殊為不值。
然而,「保價收購」政策發展至今已類同社會福利,實非當初政府獎助優質農作、設立農業發展基金的本意,然而,社福資源易放難收,要興替更張勢必要有完善的配套,甚至是保障較之以往更大的收益才行,此次陳縣長提出的打造金門農業品牌、行銷廈門,或便是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法。
平情而論,精緻農業的計畫一直都有,而金門也不缺農地,但推動起來,總不是那麼的順遂,一則是因為農作政策的歷史原由,二則是農作產收多半還得靠天吃飯,又屬勞力密集產業,老退少不接,自然談不上永續發展。但時代在變,人心也應該跟著改變,在訴求提高就業機會、打破22K薪資魔咒的當下,或沒有比「小農致富」更快速而直接的道路,但這也非萬靈丹;如何運用創新的思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方是關鍵。精緻農業走的就是健康訴求;安全、有機蔬菜只是其中一環,深而廣之,還有生技農業、精品農業、休閒農業、樂活農業等許多選項,因此,由之而開展的市場十足廣闊,但也極其繁瑣,而政府在其間的機能,便是提供政策、創造誘因,甚至是帶頭去做。
事實上,金門有專司農業推廣的農業試驗所,而其近年來所建立的產業創新及價值,也有目共睹,惟較欠缺者,便是產業型態的帶動及導入。如前所言,該做的事項極為繁瑣,還要有農友的配合,以及生力軍的投入;這些工作雖可以用政策做引導,但關鍵還是要讓人看到前瞻性及發展性,才能據以進行規模化的推動。因此,示範型產業及計畫的建立格外的重要,諸如:就安全蔬菜一項,除了要有完整的產銷履歷,以及權威驗證外,還要設法讓消費人口有親臨其境、親身感受的機會及設計,才能益發強化其精緻化的本質,為農業品牌奠定深基。
總之,行路,還是要靠行路人自己。由安全蔬菜可以衍生到健康農業,甚至是樂活旅遊;安全蔬菜媒合學校營養午餐計畫只是一個初始,若能由此一併解決金門沈已久的農政問題,兼利農業、觀光永續發展,應不失為現階段的可行良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