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碳交易、碳中和與低碳島
美國總統歐巴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9月25日之聯合記者會中,宣布大陸將於2017年實施全國性的「總量管制與交易」方案,針對溫室氣體排放訂出上限與價格,以抑制碳排放速度,兩國身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能有此共識,將是世界人民的一大喜訊。
碳交易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會議,協議後制定《京都議定書》中的條款之一,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減量,以國際公法作為依據的溫室氣體排減量交易,其交易市場稱為碳市(Carbon Market),目的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以保證生態系統的平滑適應、食物的安全生產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009年12月7日至12月18日又於哥本哈根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十五次締約國大會暨京都議定書第五次締約國會議(CMP5)」,哥本哈根協議雖然沒有確定各國的減排目標,但應承諾保持全球平均溫度較前工業化時代的升幅不超過2攝氏度,並長期設立目標考慮定為1.5攝氏度以內。另外也規定已開發國家在2010至2012年間應提供300億美元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並為此計劃建立「哥本哈根綠色氣候基金」,要求各締約國將在2010年1月31日之前向秘書處提交經濟層面量化的2020年排放目標,承諾單獨或者聯合執行這些目標。這項協議將有助於今年11月將在巴黎召開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的碳交易協商」有所進展,更對我們推展低碳島有正面的意義和效應。
2015年6月6日,我國「氣候與能源世界公民高峰會」在台北、台中、台南3地與世界同步舉行。為了讓這場全球公民討論氣候變遷的會議更加名實相符,3場活動都採「碳中和」模式,緊密結合氣候議題的討論與日常實際行動。2006年環保署提出的「溫室氣體減量法」也在今年6月15日立法院完成三讀通過,並將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2005年排放量50%以下的減量目標納入法案。本應是台灣溫室氣體減量法規的重大里程碑,卻因境外碳權、碳交易、無償核配額等之訂定無法即時出爐,因此各國持保留態度,中美之承諾將是國際減碳作為的一大進展。
為加速兩岸低碳環保交流與啟動首創的海峽碳交易架構,台灣已透過各種管道與中國碳排放權交易中心,順利進行了兩岸第一筆碳交易專案,希望政府在推動低碳城市及低碳島的同時,能與大陸進行兩岸實質碳交易與碳中和的會談與協議,以成為世界推動減碳目標之示範,並作為未來金門低碳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尤其金門當前大力推動低碳島計畫,提出「320減碳」願景,並將從2009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79公噸,至103年降為3公噸;2020年再降至2公噸,到2030年即可達到碳中和(零碳)總目標,以促進金門地區永續發展及建構低碳樂活家園的實現。這些目標都與大陸地緣息息相關,若大陸真能落實推動碳交易與碳中和諾言,將對金門低碳島的推動及永續發展目標有實質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