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孫麻吉快樂上學
當少子女化的天真寶貝,被高齡化的爺爺奶奶親密牽手,穿過大街小巷,走在村舍小道,湧入活動場,進入校園,參與學習活動,這是祖孫快樂上學的感人畫面;孩子的活潑身影,小手捶捶背,嬌巧奉個茶,輕聲稚語惹人憐,逗樂了這群老人家,讓他們忘了年老病痛,放下煩惱的生活瑣事或陳年往事,在這裡感受到祖孫熊麻吉,情深意濃代間情。(Match譯成日語,轉為閩南語,再轉為中文的「麻吉」,原指好友,也是指關係友好,很有默契的意思。)
新學期開學了,全縣各國小含幼兒園都以各式各樣的型態歡迎新生,並且結合祖孫週活動,邀請阿公阿嬤與孫兒一同上學。在每年八月第四個星期日訂為「祖父母節」的時機,縣政府社會處邀約祖孫到森林公園「歡喜逗陣走,祖孫情更濃」親子活動;教育處在縣立體育館辦理「代代感恩心-金門縣慶祝祖父母節」活動,同時結合五個樂齡中心成果發表;各社區發展協會也陸續辦理相關敬老活動。因為我們處在高齡化的社會,家庭面臨代間結構問題,有些爺爺奶奶充當幼兒保姆,或委以安親責任。大家意識到,學校與社會必須有所作為,為祖孫牽起聯結網,用學習活動活化祖孫情。
只要再過十年,台灣社會就要進入超高齡社會,這意味著五個人之中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老人。國家發展委員會也估計到了2050年,台灣將成為全世界最老的國家。《康健》雜誌報導:扶養比將從2016年的5.6位青壯人口養一位老人家,到2060年每1.3位青壯人口養一位老人家。 2016年,金門縣65歲以上人口,預估將達15,998人,占全縣人口的15.57%。
2010(民國99)年中正大學《跨世代互動關係調查》,發現「有80.1%的祖父母可以把每個孫子女的名字記得一清二楚,但只有36.8%的孫子女清楚祖父母的名字;有39.3%的祖父母清楚記得孫子女的生日,但清楚記得祖父母生日的孫子女僅有5.8%,顯見現代祖孫關係確實有待加強。」這樣的落差,顯示父母忙於工作疏忽為祖孫搭起溝通橋樑;祖孫因為代間生活習慣與經驗斷層而顯現隔閡。
社會處長甯國平提到,現代人平均53歲左右,就會當阿公阿嬤,年齡已經年輕化,加上平均壽命增加,因此每個祖父母和孫子女相處時間其實很長。從家扶中心、新住民服務單位、華山基金會、長照機構所服務的對象,發現有些家庭是處於空巢期,老人在乏人照料下漸漸「三失」(失能、失依、失智)。以金門社會福利之好,物質無缺,華山基金會高雄市站長胡文嘉指出,「在精神層面的照護上就顯得有所不足」。老人精神層面需要親人陪伴,含飴弄孫的天倫樂,學校活化校園場所,適時推出祖孫共學活動,寓學習於樂趣,拉近祖孫距離,協助指導老人居家教育孫子,同時鼓勵與指導小朋友學習親近長輩,懂得關懷年長者,讓年長者有機會將圓融智慧,傳揚下一代。
老有所用,老有尊嚴,老有所終,這樣的理想社會,需要我們齊頭並進,深入社區與學校,為代代之間,架構天倫樂網絡。一方面透過教育手段,從內涵到型式活動,讓小朋友體會敬事爺爺奶奶,是生活中有趣且有意義的事,而願意親近老人家,提供適時的撫慰;一方面運用學習活動,吸引老人家進入校園走動,既能活動筋骨,並能發揮所長,秉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襟,成為幫助學童的鄉土資源。
古代「天倫樂」,是指在家數代同堂,含飴弄孫,和諧融融;現代「天倫樂」宜定義為「親子共學樂」、「祖孫上學樂」,以「走向大自然、參與閱讀、體認新知識技能」之終身學習為黏著劑,不只親子麻吉,祖孫麻吉,閤家熊麻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