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飲一江水」期盼「通水」再「通電」
金門自大陸引水議題,隨著大陸晉江陸上工程於104年10月12日在晉江龍湖舉行開工典禮,心想事成,我方海基會副秘書長周繼祥、縣長陳福海因公赴台,授命副縣長林德恭代表陪同縣議會議長洪麗萍,分別率員前往參加此項前所未有「兩岸共飲一江水」開工儀式,見證兩岸民生合作歷史新頁,別具另番意義。
有云:「凡事起頭難。」僅以金門自大陸引水計劃為例,由於事關兩岸民生合作事務,時空背景特殊,緣此,每跨一步,是契機也是轉機,諸如「通水」需要契機與時間相互密切配合,透過雙方溝通管道,進行協商討論,非如一般商品買賣,隨時可以在市場上交易買到,如今此項從無到有,自有到大功告成,非是憑空而來,不勞而獲,所謂「路不走不到,事不做不成」,胥賴雙方自始至終秉持「異中求同,同中化異」,互利互惠之精神,面對議題,解決民困。點點滴滴,得來不易,難能可貴,值得珍惜。
根據了解,金門自陸引水之議,其來有自,始自民意,亦即係由金門最高民意機關代議士在早年會期中提出建言,咸表金門四面環海,每屆入秋季節,北風強勁,天乾物燥,又以雨量稀少,蒸發量大於儲存量,一年四季,常有缺水之困,爰而為民請命,希望政府主管機關正視及之,試就「自陸引水」之可行性,列為專案研討評估解決,歲月悠悠,歷經至少二十載之奮鬥爭取,其間乍隱乍現,時談時停,進度緩慢,如果說:「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不如說鍥而不捨,才是成事之關鍵。
眾所週知「日光、空氣、水」三者,乃人生日需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因而歷任縣政首長,莫不格外重視地區整體水利建設,多元謀求水資源之開發,除中央不斷支助奧援專款,若就縣政年度建設經費總預算以觀,挹注投資水利建設所佔比重大於一般,惟因先天不足,主觀條件所限,自給自足,還需努力。治本之計,加強就地開發水源,厥為重要。
回顧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在其任內,毅然決然決定開放大陸通郵、通商、通航與探親,高瞻遠矚,施仁行義佈愛,為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康奠下了可長可久穩固根基,也因國策正確,奮發圖強,繼有「兩門對開,金馬先行」小三通政策之施行,許多攸關民生與發展之協議完成簽署,諸如兩岸「三通」政策,先有規定限制,雙方交流,必須團進團出,演進迄今,設限大量放寬,其中「自由行」、「落地簽」先後開始實施,要說政府不作為,失之偏頗,洵屬無稽之詞,此時此刻,至盼政客放下一切,超越黨派,為國為民,共同支持政府施政,謀求兩岸永久和平,締造人民幸福快樂生活環境。
本報104年10月12日社論,引用聖人所言:「歷史是一齣沒有結局的戲,每個結局都是這齣戲情節的開始」,畢竟兩岸同種同文,唇齒相依,血濃於水,和平幸福,民意所繫,誠摯藉此呼籲,金門位居要津,亟需持續建設發展,但願兩岸再接再厲,擴大民生合作範疇,既「通水」也要「通電」,再創新猷,眾所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