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馬習會後契機營造兩岸交流的歷史定位
兩岸自1949年分治以來第一次領導人會晤將於11月7日在新加坡登場,金門縣政府於4日晚間發出新聞稿,縣長陳福海對此表示「認同與支持」,甚至認為金門居於兩岸關鍵樞紐點,也多次參與兩岸重要的事務性協商會議,未來若有「馬習二會」,都非常歡迎到金門舉辦,共同營造更好的兩岸和平環境。
馬習會成真,對許多人而言,都是一顆震撼彈,不論其背後代表的意義及影響為何,可以想見的,馬習兩位兩岸領導人都將藉由此次會面,奠定了自己的歷史定位,而其此刻及之後造成的影響為何,或許身為兩岸最前線,以及關鍵樞紐的金門,也當有些許的發言權。
誠然,馬習此刻會面的時間極為弔詭;一則馬總統任期已所剩無幾,再加上明年1月大選後至5月交接間的看守期,或正如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所言,「現在見面還能談什麼?」再加上為解各界疑慮,更早已闡明不簽署協議、不發表共同聲明的前提,想當然,此回歷史性的會晤,自然是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二則國民黨選情低迷,明年大選變天已為定局,習近平主席在此時主動提出兩岸領導人的會面,更不在互稱、從屬等問題上多作糾葛,顯然也有進一步為兩岸交流重新定位、加薪添火的意味。
想當然爾,馬習會後最尷尬的應是蔡英文了。為了向中間選民靠攏,其兩岸政策的一貫主張便是「維持現狀」,但到底是維持那個現狀,她也一直沒說清楚;或許,這也正是台獨群體的一條底線,然而,馬習會一出,蔡英文要否再前進一步,值得觀察。
但不論如何,此事對於金門,正如陳縣長所言,必然是「認同與支持」。不論任何選舉謀略,兩岸領導人的良性互動,絕對有助於深化兩岸交流及和平鞏固的推動,對解決兩岸民生及經濟相關議題更有正面效益。而從金門的角色來看,更能顯見一個和平的兩岸關係對於民生經濟、未來發展有多麼的重要;從1990年的金門協議,再到2001年的兩岸小三通首航,以及甫於5月舉辦的第三次兩岸事務首長會議(夏張會),金門始終是參與兩岸從兵戎相見走向和平交流的最佳見證者與實踐者;馬習會後,或將更堅定告訴兩岸人民甚至全球,和平交流是一條沒有回頭、也沒有止境的路,縱是險阻重重,都應該朝向正確的方向走下去。至於所謂的「賣台」之說,根本不值一哂,真要問既不簽協議,又無共同聲明,主角又是一個已然提前跛腳的總統,到底台灣該怎麼賣?恐怕誰也答不上來。
總之,面臨兩岸的新變局,金門更該把握創造自我優勢及價值的機會;諸如:兩岸對接自由經貿區的先行,更多的民生經濟合作議題可以在金門有序開展,此既符合兩岸一貫主張的「和平交流,民生先行」的前提,更能為兩岸領導人創造自己的歷史定位,共同營造兩岸發展的新里程碑,兼利民生發展,何樂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