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正視離島建設得由大陸輸入資源的必要性

發布日期:
點閱率:630

營建業缺工,累及蘇花改、金門大橋等重大公共建設找不到工人。據了解,政務委員兼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許俊逸下月初將邀勞動部討論,盼放寬專案可申請外勞上限及本外勞聘僱比。依目前規定,計畫規模超過100億元的公共工程案,且工程標超過10億元、工期長於一年半時,才可專案向勞動部申請引進外勞;勞動部准予聘僱外勞上限是總員工數的二至四成。
因為景氣持續低迷,行政院推動中的「經濟振興方案」顯然也沒能達到一些預期效果,因此擴大內需,以公共建設帶動民間投資,便成了少數可以「立竿見影」的方法,但偏偏營建業又普遍缺工,影響公共工程推動,要大舉引進外勞,本地勞工與勞團的阻力不小,再加上大選將屆,投入「打壓本勞」的變數,恐非明智之舉;因此,可預見的是,想法固然美好,要實現恐怕還有得拖。但對許多地方建設而言,既和選舉沒多大干係,更拖不得,如若因此延宕地方民生建設發展,才是更為不智的作法。
以金門為例,在建的最大工程應屬金門大橋。馬政府對此橋之殷望頗深,上至總統、行政院長,下至交通部長、國工局長等更是死盯著進度,三天兩頭就往金門跑,惟恐有所閃失。偏是進度始終落後,卻是不可爭的現實。縱若中央至地方層層緊盯,情況仍不見樂觀;國工局對此的說法是,施工機具故障頻繁,由於地處外島,維修不易;深槽區作業大型施工船機未如期引進等;此外,海上作業的基樁施工構台、橋墩外套管打設及橋墩防淘刷施工未定期程展開,以及深槽區花崗岩地質鑽掘不易等等,影響了海上施工作業推展。對此,交通部長陳建宇4月24日巡視金門大橋時,進度落後2.78%,他當時表示,每3個月會來金門一次,實地了解施工狀況;他並要求年底前一定要追上進度,否則重懲。後因颱風影響部長的視察行程,待8月23日成行時,落後進度卻只增不減,達到2.98%。事實上,金門大橋工期已過了一半,但工程不到三分之一,部長口中這座「不能讓縣長漏氣」的橋能否如期完成,還真是未定之天。
談了這麼多,目的都在闡明離島公共工程之大不易。早先為了興建金門大橋須採用特殊工程,國內廠商無海上施工經驗及適合機具設備,多次流標,最後准予雇用大陸工作船,方得順利開工,卻也被台聯黨等痛批大開國安漏洞、毫無國防意識,但若不權宜引進大陸資源,恐怕這座橋連影子都沒有。鑑於離島地區資源不足,重大建設所需之機械、設備、建材、技術及人力等皆需由台灣本島運至離島,大幅增加建設成本,造成政府財政負擔確為事實,如果不能在法規上開啟得「常規性」就近向大陸地區輸入的破口,想要提升離島地區的公共建設進度及水平,就猶如是「癡人說夢」;特別是多花了錢,還看不到預期的效果,豈不令離島人更自覺是化外之境、二等公民?
現行最簡便的作法,是修正《離島建設條例》,賦予離島地區重大建設投資計畫得經專案許可,向大陸地區輸入所需之機械、設備、建材、技術及人力等的法源。這樣的修正也在呼應工程會營建業缺工的說法;當然,更重要的是要籲請立法院諸公們,也能設身處地的為離島人民的權益│想一想!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