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思考金門北海岸文化景觀的保護與登錄

發布日期:
點閱率:793

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後兩岸分治,自此金門成為國共對峙的最前線,十餘萬的大軍進駐,民眾的生活受到軍事管制,開啟了戰地的歲月。其中,金門北海岸傳統的石蚵養殖場化為軍事禁地,民眾須受國軍嚴密的監控才得以入海採集,而為防止共軍可能的入侵,沿岸設置了密集、多重的軌條砦,配合每隔數百公尺即有之海防碉堡、軍事據點,嚴密地護衛著金門海岸的安全。至今,即便解除戰地政務二十餘年後,我們仍可在金門北海岸見到傳統的養殖活動、密集的軌條砦及處處留存的軍事據點,以及各種為保護海岸安全的設施,又因數十年海岸管制開發之故,金門北海岸少有開發,可說是當前金門最自然、傳統的天然景觀,是島嶼歷史、環境、生態的「活態遺產」(Living Heritage)。
這些活態的遺產大致包括了三類。其一是海岸的天然構成,如古寧頭戰役的決戰場址北山斷崖,包括了天然的貓公石地形與斷崖特殊海岸,以及如后江灣的元明二代鹽場遺址、豐富生態的潮間帶。其次是平均三百五十公尺即有一處的軍事碉堡、據點工事,它們匯集了固守防禦的思維,將工事結合海岸地形地貌、掩蔽在天然的環境中,包括了綿密的坑道、交叉火網規劃下的據點密集射口、多層防禦的阻絕設施、植栽、壕溝等。其三則是傳承四百年的石蚵養殖文化,藉由海岸潮間帶的泥沼地以花崗石樁養殖石蚵,為金門北側聚落最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蚵田的經營與石蚵的養殖為聚落的傳統歷史及文化代表。
這些自然與人的共同作品,包括海岸、蚵田、軌條砦與無處不在的軍事遺址,仍與當前居民的生活融合一起,在金門北海岸展現了其特殊的價值,不僅是金門的特色,也是當前台灣唯一具有結合戰地文化、閩南文化與環境生態的獨特景觀,符合《文化資產保存法》中「文化景觀」所謂「具紀念性、代表性或特殊之歷史、文化、藝術或科學價值」之定義。進一步論述之,則更符合《世界遺產公約》第一條所指稱的「結合自然的人造產物」之「文化景觀」類型:「它們反映了因物質條件的限制與(或)自然環境帶來的機遇,在一系列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的內外作用下,人類社會與居住隨著時間所發生的演變」。
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世界遺產登錄的類型中,文化景觀類型的登錄已是顯學,因為文化多樣性必須建立在完整的體系中,由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及其與環境的完美和諧中才能體現其文化的真實性、完整性,甚至,必須同時重視非物質(無形)文化遺產存在的重要性。也就是,世界遺產的登錄方向中近年特別關注文化多樣性對人類文明史的意義,重視遺產與人、自然間的關係。因此,世界遺產申報政策和規則已明確指出,每個國家每年限額兩個申報項目中,如果2項都是文化遺產,則其中至少一個必須是文化景觀,顯示文化景觀類型遺產被重視的程度。
近日有關北山斷崖與貓公石遭私梟嚴重破壞之消息受到各界之關注,其雖位於國家公園特別景觀區,然相關的法令仍不足以全面性地進行保護與懲戒,顯示當前金門北海岸的珍貴景觀與特殊的石蚵文化缺乏合宜的身份給予維護。北海岸活態的遺產,實則體現了此區核心和獨特文化元素,不論是傳統蚵田文化、密佈的軍事據點與軌條砦、特殊的貓公石與斷崖景觀,都可能因人為破壞或不當的開發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在金門意欲保存文化遺產、發展文化觀光、推動世遺登錄之時,實不應忽略金門北海岸的人文與地景價值。如透過《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為文化景觀,即能跨出保護此區整體性之第一步,也能整合縣府、金門國家公園之力量,成為呼應國際標準與世界潮流的模範。
讓我們為北海岸特殊文化景觀一起努力,為後代子孫留下見證、為這塊土地保留更多珍貴遺產!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