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多付出0.01教育能提昇4.0
工業源於人類生活之革新,教育則因工業生活而改變。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利用水力及蒸汽的力量作為動力源,教育設施並不普遍;第二次工業革命則使用電力為大量生產提供動力,教育因應人口結構與人力需求而朝技職領域普遍發展;第三次工業革命則是使用電子設備及資訊技術 (IT) 來增進工業製造的自動化,教育以提昇人力素質為主;教育發展隨著工業化進程而有不同的改變。
正當全球面臨勞動力減少、物料成本上漲、產品與服務生命周期縮短,以及因應各種需求變化之際,工業發展陷入瓶頸。2011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提出「工業4.0」(Industry 4.0)一詞; 2012年由羅伯特·博世有限公司的SiegfriedDais及德國科學院的HenningKagermann組成的工業4.0工作小組,向德國政府提出了工業4.0的實施建議,形成德國政府的高科技戰略計劃。「工業4.0」是指第四次工業革命,發展虛實融合系統,其技術基礎是智慧整合感控系統 (Cyber-Physical System, CPS)及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IoT)。最終建構出一個有智能意識的工業世界。預估未來10-20年將會實現。其特點是智能生產、個性訂製、批量生產。
教育往往落後於社會演變,尤其是產業界之變革。當產業界發現品牌行銷困難、客戶流失、成本負荷重而營利萎縮,比較具有危機意識;反觀教育界脫離生活現實,面對教育體制缺失、學校特色不在、學生學習動機弱化或多元性選擇而導致生源流失,卻是慢火青蛙,渾然不覺:十年教改擴張學校,加速教育產品製造,卻未作品管,無視人口結構老化與少子女化而任其無限擴張,導致目前國內各級學校生源日漸萎縮,產學脫節,學歷貶值,人材無所適從。對照於工業化,目前教育是處於第三波工業革命的情境,卻沿用第二波工業革命的老方法(管控),守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舊思維。教育體制、學校行政、教師教學與班級經營觀念均是如此。
當教師只談教師工業而避談教育志業,即便使用大量電子設備及資訊技術,從事教學與班級經營,卻固著權益舊思維而未見熱情,再也不肯付出。於是聯合報「願景工程-偏鄉教育」專題探討,為何偏鄉窮孩子無法在國中會考或大學指考爭得一席之地?觀察到「窮孩子在他們小學六年要換十二名老師、輸在12所學校共用六位英語老師、還有學校等了12年才來一位專任英語老師」,「輸在學科落後、又無法發展多元能力」,下了一個結論:「在台灣的偏鄉弱勢生,普遍輸在起跑點,這是台灣所稱公平教育的難堪印記。」呼籲教育界,「多付出0.01,窮孩子未來就不一樣!」
金門縣近年大為提高教育投資,多半關注於硬體部份,至於教師人事障礙尚無法突破中央一條鞭的框架。面對小校困境只有裁併一途,為何不能大校裂解至小校(例如中正、城中、湖中、湖小部份學生回到原學校,釋出寬闊之人均校園空間,而非擠壓狹窄或往上蓋高樓),降低人口壓力?對不肯改變之教師,只能祭出教師專業評鑑,但激不起教學熱情;優秀的老師紛紛流往大校而不肯留在小校打拚;有些領導者只在乎經營人脈,而未能肩負教育創新的責任,醒覺與因應「明日教育」的到來。
「明日教育」是何種情景?無人可回答。但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呂冠緯指出「個人化教育」時代來臨!他列舉比爾蓋茲、祖克伯與馬雲等科技企業人士掀起的思潮,認為人與電腦及網路合作,如同MOOC、可汗學院,運用大數據與機器學習,達到無遠弗屆、因材施教、鼓勵與引導自主學習的型態。然而這些學習都仰賴良好的師生關係,方能貫串上下古今,聯結人與機器。而良好的師生關係,建基於良師的付出。南投爽文國中王政忠老師:「每個人若能為孩子多零點零一的努力,孩子的未來就會不一樣。」
金門未來教育要升級為4.0,端賴全縣教育同仁願意多付出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