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國軍退輔條例修正通過的意義

發布日期:
點閱率:673

備受金門人關注,卻一波三折的「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條例」第2條修正草案,經過多方努力,終於在12月8日上午9時59分三讀通過。
這是個遲來的法案,還給了參戰老自衛隊員應有的尊嚴,回顧法案修法過程所經歷的風波,更加凸顯維護金門人尊嚴與應有權益的難度。
本案在第八屆國會行將休會前完成三讀修正,至少有以下意義:
其一,還老自衛隊員一個遲來的尊嚴:幾位在野黨立委此前振振有詞的批評,本案是圖利特定人的「錢坑法案」,實則,功能不彰、備受詬病的立法院歷來確實通過許多錢坑法案,藍綠政客爭相加碼進行福利大放送的例子更是所在多有,但本案卻是一個國家如何看待平民被無償徵召上戰場的補償問題,豈能與藍綠政客慷國家之慨的錢坑法案相提並論?
發生在民國49年的「六一七砲戰」與「六一九砲戰」,其實正是金門人在台海危機期間一個苦難的縮影,這場被北京稱為是「歡迎、歡送艾森豪」的砲戰,卻以連續砲擊金門為手段,在不到三天內,金門總計落彈17萬5千餘發,當時的金門自衛隊員不僅被迫協助作戰,甚至還得自備飲食、自費添購制服,55年後的今天,就算國家將這些早已垂垂老矣的老自衛隊員納入榮民資格保障,又有哪一點過分?
其二,金門人必須團結一致對外:本案雖已圓滿落幕,但過程可謂一波三折,甚至引起地區不同黨派政治人物的爭執,政治人物想贏得人民肯定的心情不難理解,然而,此案恰恰證明缺少政治資源的金門,根本沒有任何分裂的本錢,金門的政治人物或因不同政黨而有不同訴求,但是面對大多數以台灣本位思維看待金門議題的朝野政治人物,弱勢如我金門,倘若還要黨同伐異,究竟要如何維護金門人的尊嚴與權益?
持平來看,面對詭譎的政黨生態,本案能如期在本會期結束前通過,著實不易,包括縣籍立法委員楊應雄、縣議員陳滄江等人在本案的努力,都值得吾人加以肯定,「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金門人當不至於是非不分才是。
其三,坐享兩岸和平紅利,莫忘金門轉型正義:在甫結束不久的新加坡「馬習會」中,兩岸領導人不約而同高度肯定了近年來兩岸交流的成果,馬總統並以金門為例,指出:過去幾十萬大軍對峙的戰地,現在成為觀光勝地。和平解決爭端已有成效,現在每一年大概都是幾十萬大陸觀光客到金門,想到1958來的是幾十萬發的砲彈,真的像兩個世紀一樣。而且這些觀光客的伴手禮就是用砲彈殼做的菜刀。
再清楚不過,馬總統之所以強調戰地金門成為觀光勝地,主要是用以凸顯他上任以來致力創造兩岸和平紅利的歷史定位,在此,且容我們再次提醒,就在政府要員高談兩岸和平紅利的此刻,金門在兩岸武裝對峙期間所遭受的不正義,朝野歷屆政府迄今並不曾嚴肅加以面對,更遑論什麼具體補償措施。
但願此次「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條例」的修正,是台灣朝野嚴肅面對金門轉型正義的一個開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