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登陸打假的積極作為
自開放小三通以來,兩岸商品往來日益頻繁,然近年以來,暢行於閩台地區之偽劣商品日益猖獗,已直接影響合法商家信譽、危及企業營運、破壞市場規範與秩序。本縣部分暢銷於福建地區之商品亦多有被偽仿之情形,因此,聯合兩岸司法力量致力於打擊虛設商號及廠址的偽劣「台灣」、「金門」商品,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打擊假偽劣、標示不明商品,大陸稱之為「打假」。若論本縣商品在大陸地區的偽仿情況,首以名聞遐邇的金門高粱酒最為嚴重,其次,本地的一條根、砲彈鋼刀等偽仿產品亦所在多有;有鑑於此,多年來本縣便積極的登陸與陸方洽商相應的防範措施,但實務上的成效卻極為有限。以金門高粱酒為例,2011年至2014年大陸地區公安、工商等相關職能單位積極協助我司查處侵權仿冒的金門高粱酒共計有16萬多瓶,涉案金額達約4600餘萬元人民幣,這個數字看起來嚇人,其實還只是「冰山一角」,其中除了「打假」的主戰場福建外,各地、各省的偽仿台灣商品的情形更是不可勝數;在資訊取得相對不便,又乏互動機制難辨真偽的前提下,放任以對或等「東窗事發」再說,便成了必然的選項,但此對戮力經營品牌形象的我國優質商品而言,無異是重大的打擊與挫敗。
誠然,知識產權的維護是與日、與時俱進的,也是城市、國家進步及文明的重要表徵。對台灣、金門商品而言,當然可以選擇不登陸,卻無法遏阻被假偽仿冒的命運;於是我們只能一邊抗議,還是一邊被仿,長久以往,不但危害消費者健康及權益,更直接侵害正品廠商商標權、著作權,衝擊正品企業的營收,且因仿偽商品充斥市場,降低潛在國際知名品牌投入市場之意願,更不利於市場擴充與升級。但因為大陸市場廣袤,短期內這些危機可能被稀釋成個別問題,但關鍵是既然我們繞不開大陸這個市場,有否比較即時性的方式及作法,可以保障本地廠商在智財權上的權益?
或許,本國商品與其他國外商品在大陸市場的智財權保護不會有太大的差異,但興許現階段我們還有些「和平紅利」可資依憑。於是乎在登陸進行打假議題的洽商時,也能有較多的容裕空間及襄助成果;諸如:研商建置可共用之合法品牌商品資料庫、建立彼此之專責打假通報窗口,以及建立相互採認之商檢機構等等,但要登陸打假也要有一些必備的前置工作;例如:本縣品牌商品在陸維權,本縣商家務必在其境內完成品牌商標註冊,並設立實體商業,其行政權方有介入的空間。此節,金酒公司已有諸多查緝偽仿冒品經驗,或可評估安排金酒公司,並聘請熟悉兩岸商標權利保護之專家,和本地業者進行經驗分享及教育訓練,俾以完善爾後的維權措施,讓地區特色商品的智財權保護更加全面而周到。
總之,金門市場規模有限,向大陸市場進攻,已是本地企業永續經營的必要條件,如何因地制宜的建立企業文化,防制假偽產品造成的損耗,應是企業登陸建置灘頭堡的首要目標。期許金門能善用兩岸交流的區位優勢,優先與陸方取得保障智財權的共識、默契及作法,方有助於在地企業的營銷與市場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