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調整﹕給金門一個機會
金門每逢大選必有候選人提出要將金門規劃為「特區」,無論是「和平經貿特區」、「自由經濟示範區」、「金廈自貿區」等皆屬相同概念,由於國際區域經濟整合快速進展,兩岸關係變遷也超乎想像,金門從過去冷戰的前線要塞,如今要轉為兩岸合作的先行先試區,卻因中央政府對金門戰略定位不明,中央目前對金門的投資除金門大學之外,中央駐金單位仍多屬國家安全與邊境管理為主,對金門國土規劃仍以生態維護為先,至於81年解除戰地政務,因環境及圖資不全而倉促擬就的都市計畫都成為現今束縛金門發展的主要牢籠,至今難以解套。
因此,要解決金門發展首要在於戰略調整,戰略是所有政策的制高點(commanding height),如果新政府不重新思考金門定位,改變目前的戰略規劃,未來對金門發展的政策可能都是擠牙膏式的、或是分期付款式的,難以解決多年沈疴,就算地方政府銳意革新恐怕都是杯水車薪。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每一個經濟體都尋求其比較優勢能在世界經濟舞台上一爭長短、嶄露頭角,我們從過去的香港、澳門,到最近的廈門、平潭等島嶼發展例子來看,要釋出其生產要素進而發光發亮,必要的戰略調整模式主要還是中央對地方的「放權讓利」政策,「放權讓利」比「挹注資源」更加重要,亦即中央盡量不要限制地方發展,要地方人盡其才、地盡其利、貨暢其流、物盡其用,相對於,國際與兩岸相關島嶼特區發展經驗,金門就是限制之多,舉世罕見。
以「土地」這項生產要素為例,「金門都市計畫」缺乏考慮現今與未來的國際與兩岸發展趨勢與金門發展需求,遂衍生了許多作繭自縛的困境。除了過去基於國防要塞需求劃設的許多保護區嚴重阻礙了地方的發展,目前國家公園規模過大與民爭利事件頻傳,包括商業區、住宅區及工業區若均依現況劃設未預留發展空間,幾乎斷送金門生機;也因沒有足夠的住宅區可供開發,造成違建及農舍林立的現今亂象,不僅房價節節高也造成青年人成家負擔沈重。加上對金門大部分民居劃設為自然村專用區,實施自然村開發許可管制,致使自然村因傳統建築保存或道路不完整而難以全面有效發展。
此外,台灣經驗的法令草率粗暴地適用於島嶼金門環境,造成現今發展的侷限畸形。例如為了台灣糧食安全,吸引農村人才,推行「農地農用」,當屬必要。但台灣版的「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若不兼顧「因地制宜」,堅持在金門離島推行,則嚴重背離國際暨兩岸發展趨勢,不符當地民眾與產業發展需求,製造更多不當的人為束縛,將造成更多島嶼農地閒置,試問金門農牧產業僅佔產值2.2%,就業人口僅2%,農地面積卻超過一半以上,現有都計合理嗎?
歷史早已證明,金門氣候缺水不適大量農耕,才會有昔日「落番」;今日滿山農地荒蕪之宿命就是如此,在國際經濟合作的浪潮下金門要發展精緻農業,不是不可能而是機會成本極大,非島嶼金門之長,現有高粱作物若不是金酒保價收購,根本毫無利基可言,台灣版的農地農用限縮政策,或許對台灣有效,對金門而言,對有限的土地發展枷鎖更多,徒然造成進步遲緩的悲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