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會跨領域合作 為早期療育盡心力
金門縣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推動委員會日前召開一○五年度第二次會議,與會委員發言踴躍,關心療育服務和後續追蹤情形。會議中,團體代表委員陳東慶也以家長身分建議早療中心,對需要語言治療的兒童應突破困難,滿足治療需求。與會委員也對於私立幼兒園在早療篩檢通報提報偏低,建議教育處加強行文要求。縣府社會處長甯國平對於各單位在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都有在做,是希望加強橫向聯繫,工作人員服務要更有耐心和愛心,以朝儘量做到最好努力。
孩子能夠平安的成長,是每個父母最大也最基本的盼望,但若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發現有遲緩或異常的現象,就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0~6歲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黃金期,對發展遲緩幼兒最重要的就是早期發現、早期療育。早期療育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只要找到對的方法,盡心灌溉,希望的幼苗總能破土而出。儘管,身心障礙絕大部分難有痊癒的一天,但良好的療育卻能將未來的障礙盡量減低。況且,發展遲緩兒童並非僅只是個別家庭的負擔,更應該是整體社會相互扶持的責任。
每一個孩子若能平安健康的成長與發展,就能為下一個發展學習的階段,奠定良好的基礎。但並非每個孩子的成長都同樣順遂,以著同樣的順序與速度發展。也許是因為遺傳,也有可能是因為環境,以及其他未知或不明的因素,影響孩子的發展與成長。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報告統計資料顯示,發展遲緩兒之發生率可能為6%~8%,因為這些原因造成部分兒童在動作、認知、語言、情緒及人際適應等各方面表現比同年齡的兒童出現明顯落後的現象。發展遲緩兒童(簡稱遲緩兒童),是指學齡前兒童在認知學習、語言溝通表達、粗動作、精細動作、人際互動與情緒發展等方面,與一般同年齡的兒童相比後,有一種或以上數項發展落後或異常的現象。其常見的狀況有身體病弱、語言表達及溝通能力較差、藥物依賴、社會與情緒行為發展較為緩慢、注意力無法集中或持續性較差;幼兒亦常同時伴隨各種學習障礙、動作發展遲緩等情形。
協助遲緩兒童的過程相當艱辛而且需花費長遠時間,同時也需要相當多的資源及專業的介入整合,尤其家長可能會在這一路上遭遇種種困難與疑慮。且在這過程中,並非單一專業領域的人員可以獨立解決的,因此發展遲緩兒童的療育服務,是跨專業領域的合作,需結合家長、小兒科或小兒神經科醫師、兒童心智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物理/職能/語言治療師、特教老師、社工師等等各類專業人員的共同努力。此外,還須透過政府部門,包括社會處、教育處、衛生局、醫院、相關機構團體、學校等的行政支持,提供各項服務規劃、建構通報轉介中心及聯合評估中心的服務系統,才能落實提供服務。
也期望在公私部門與相關團隊的協力合作下,可以幫助更多遲緩兒童與家庭,也希望大家都能齊力同心為兒童的發展及美好未來努力,大家一起疼惜我們的孩子,共創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