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理與島嶼命運
新政府任命鄭麗君擔任文化部長之後,她所提出來的文化政策戰略之一即是「再造歷史現場」。簡言之,將古蹟、歷史建築與聚落,納入國家整體空間治理策略,並由此擬定具永續性的維運計畫,讓歷史現場回應當代生活場域再現搭配細緻的調查研究及工藝傳承,並運用數位科技讓人們走進多元的歷史記憶,以文化資產加速創意生成。
進一步說,「再造歷史現場」是透過以文資為核心的空間策略,經營有魅力且宜居的高品質城鄉環境;藉由以臺灣史地為本的人文地景,厚實文化創新之底蘊;以文化資產作為國家品牌(national branding)重要環節,創造臺灣經典;結合科技與文化資產,擴大文資的應用場域,建構具深度的加值內容;完備從地方到中央的文化保存整體政策,提升政府文化治理能量。在這些政策目標下,「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不僅是文化部門的工作,而是一種整合地方政府各局處(橫向整合)及中央政府各單位,如內政部營建署、交通部、農委會水保局、國發會等跨部會計畫。
此一宏大計畫有幾個重點,或者說,與過去慣常的文化資產保存作法有所差別的是:1.從空間總體發展與治理的角度,重新檢視文化資產保存;亦即,從過去單棟、單點的保存擴及線與面的空間風貌塑造,並成為城鄉發展的一個主軸。2.文化資產的當代意義詮釋及永續經營管理;亦即,讓歷史場景重新回到當代生活場域,使之能夠說故事,並能夠與現實交織、對話,進而在全球化情境下形成一種無可取代、深具魅力的地域性與國族性的品牌。3.數位科技的創新應用,讓文化資產及其人文精神成為孕育文化產業或創意設計的土壤;亦即運用數位典藏技術、虛擬實境(VR)、混合實境(MR)、擴增實境(AR)等技術及新藝術表現工具,成為達到上述空間風貌形塑、當代意義詮釋及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
理解這些政策方針之後,我們便可理解目前金門縣文化局所提的「瓊林蔡氏千年聚落風華再現」顯得片段而單薄,仍停留在古蹟修復的傳統作法,並未宏觀地對應文化部的政策走向。即使,「再造歷史現場」不是採用競爭型的提案方式,而是一種各縣市預算分配的慣常模式,但是,如果我們善用提案的過程,重新梳理金門歷史文化、空間風貌的優勢及潛在危機,那麼,恰恰失去了一個歷史的機遇,改變這座島嶼群的命運。
我們認為,重大政策的擬定應該採用開放、對話的方式,至少是腦力激盪、集體合作的產生過程。很可惜地,目前本縣「再造歷史現場」的提案僅讓單一(少數)團隊提供向文化部文資局的提案,非但沒有形成跨局處的討論機制,也沒有在文化資產委員會中成為議題或徵詢更多人的意見,真的非常可惜。因為這計畫關係著未來幾年的國家轉型與地域再造,理應聆聽各方意見。
文化治理是金門的根。我們最具國際競爭力的資源就是多元豐富的文化面貌及戲劇性的歷史轉折。期待縣政府能將文化治理視為金門空間轉型與文化產業的一個主軸,真正讓金門的魅力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