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讓金門成為兩岸和平的新起點

發布日期:
點閱率:2,063

海基會董事長田弘茂日前赴金門了解小三通等相關業務,回應福建省政府秘書長翁明志時指出,將檢討業務的需求,再研究是否派員進駐金門;翁明志表示,金門是兩岸間一道「巧門」,對海基會前進金門設辦事處樂觀其成。
海基會是否有機會在金門設立辦公處或派員進駐,實則應予行政院於2016年12月26日核定設置的「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職能攸關;如若中央相應部會均能在金門設立辦公室或派員進駐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在工作的協調及職能上會更有效率,也更能達到預期服務的效果。但之於兩岸事務,如若我方對陸方的主軸不變,換個駐地與是否能打通台北與北京的通道,或予金門更多兩岸事務的發語權或技術性運作的權限,並無直接性的因果牽連;此或便是海基會金門辦公處是否可行的問題及盲點。因此,在完善翁明志秘書長所稱金門是兩岸間的一道「巧門」要件的前提,應是海基會、陸委會對金門之於兩岸事務角色的釐清及定位。「重視」不能只是掛在嘴邊,而是要經由務實的踐履,一步步的去實現。
就如芻議已久的「金廈經貿特區」或任何具類同的機制名銜;依金門之區位優勢、源於《離島建設條例》之立法意旨,金門自然較台灣有更多的兩岸事務的發展機會及利基,朝向「金廈經貿特區」的方向共同努力,似也是必然之舉,但至少還必須促成「聯合行政中心」的肇立,方有實踐上的可能。可預想的是,金廈生活圈中必須相當程度的服膺同一種規範與制約;縱然兩岸政府能延續「擱置爭議、追求雙贏」的共識,但在缺乏「互諒、互信」的機制下,恐怕也有責不到人、令不出門的憂慮。是故,如若要推動金廈經貿特區,便應在既有利基及條件下,在共同認同的地點設置「聯合行政中心」,職司公文書的認證、核發,關聯事務的協調,乃至於糾紛的仲裁及標準作業流程釐訂;如此,所有政策、產業合作及試行才有海闊天空的可能。就此,若意圖擁有折衝、協處兩岸事務的職能,首要便是取得雙方的互信及政策授權,方有再進一步的可能,若否,不論是將機關擺在那裡,都難脫「冷衙門」的命運。
平情而論,不管兩岸情勢如何詭譎多變,所有人都希望能朝向好的方向發展。近日,尚傳出大陸對台鷹派抬頭,出身外交系統的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可能於農曆年前遭到撤換的消息;不論其最後是否成真,相當程度亦顯示對台強硬勢力的蠢蠢欲動與不滿。我方若欲在此刻修好彼此關係,或可本著「危機控管」之前提,宣布在金門「先試先行」兩岸非戰區或和平特區,主動拋出設立金廈或兩岸聯合行政中心芻議,讓彼此有個和緩及實務洽接的過程,如此對兩岸的務實交流才真能有突破性的建樹及發展,北京、台北的兩岸熱線也就不是那麼要緊了;因為,如果面對面都沒法解決問題,時間與空間更絕不會是療傷良帖。
總之,當下的台灣正面臨區域整合威脅,除了狂人政權外,幾乎每個國家、每個經濟體,都在尋求以雙邊或多邊的區域整合、自由貿易協議等方法,來面對此一鉅變。以「金廈聯合行政中心」作為兩岸和平試點的起點,既是一種創意、一次歷史使命,更會是兩岸圖謀和平與發展的重要機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