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匠藝的傳習是金門文化生命力的延續
金門素以其文化資產保存的豐富性、完整性而驚豔世人。由於現代化及都市化程度較緩,金門至今仍保存了大量的有形與無形之「閩南文化」、「僑鄉文化」、「戰地文化」三種歷史進程、相互交織的「文化層」,如傳統聚落與民居建築、古典的宗族文化、漢人宗族組織、傳統信仰與生命禮儀等,也是閩南語言、文學與民間藝術、華僑故鄉、世界冷戰歷史研究的重要田野基地,擁有獨特的人文景觀,受到國內外學術界與文化界人士的高度重視。相對於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及改革開放後的破壞,以及臺灣現代化過程中的消失,金門做為「閩南文化基因庫」的價值彌足珍貴,值得努力加以保存。
作為文化的載體之一,金門的傳統建築是家族主義象徵,再現了天地人之間和諧共生的哲學,是生活、生產與再生產的真實場域,其建築美學與藝術表現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面向。而形成這些物質文明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建築匠師及其技藝。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定義,無形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是故,匠師及其建築匠藝的知識實踐,是一種無形文化遺產,值得重視。
匠師是傳統建築的創作者及營造者,他們肩負起擇地、測量、設計、取材與施工的重任。在現代工程技術與營造體系進入之前,一幢建築的完成,需集合不同工項匠師之心力,以閩南建築為例,大體上分為大木、小木(細木)、石作、土水、彩繪、泥塑等為主。
匠師的主要工作是將土、木、石、磚瓦等建材,安置於符合文化的空間秩序中,興建可供人們生產、生活使用之傳統空間。金門,由於地緣上鄰近泉州、漳州等地區,加上人口規模不足,歷史上不少匠師來自一水之隔的對岸,本地並無完整的營造匠師,主要以大木作、小木作、石作、土水作、彩繪作、泥塑作等六類為主。1949年之後,由於兩岸的斷絕,金門的營造體系獨立發展,部分匠師兼作其他工項。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之後,部分傳統建築(特別是廟宇)工程受到來自臺灣本島的營造業之影響。
匠師及其匠藝的保護,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15、16條及《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登錄認定廢止審查辦法》的規定,由主管機關審查「具文化資產價值或具保護需要之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其保存者」,並「進入指定或登錄審查程序」或「列冊追蹤」。目前,金門地區登錄與列冊追蹤的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其保存者,計有4項保存技術、15位保存者;民俗及有關文物:2項保存技術、4位保存者。而與傳統建築直接相關的技術保存者,包括土水修造技術保存者莊西勢、李清海與蔡能建,大木作技術保存者翁水千、洪水來、胡青年及蔡水正等。他們的匠藝是金門傳統聚落及建築保存的重要推手。其中,正式登錄者且在世者,目前僅存翁水千、莊西勢兩位,陳清順與董天補已經過世,顯見研究的迫切性。這些基礎研究才是匠藝傳習最重要的基礎。
不可諱言地,金門的傳統匠藝隨著現代營建體系的改變,已經面臨了巨大的危機,所幸金門縣政府建設處、金門縣文化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等獎補助政策或古蹟歷史建築修復的重視,才能免於「創造性破壞」的文化浩劫。但是平心而論,匠師的社會、經濟地位仍低,他們的工作機會並不穩定。因此匠藝傳習的社會效果,一方面是傳統產業的振興及人才的技術加值,一方面也可以擴大建築保存與修復產業的從業人口,並形成良性競爭的機制,一方面更能精進金門傳統建築修復的品質。這種文化產業的振興是金門發展的戰略之一,也是金門文化生命力的延續,值得政府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