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故事的島嶼
在地域振興及文化觀光發展過程中,可以提供做為文化消費內容,並進而成為凝聚文化認同者,無非是來自民間的共同記憶及地方史料的收集、詮釋與轉譯,以及各類型文化資產的保存、活化利用。簡單來說就是:地方說故事的能力決定了地方的魅力。
有鑑於此,文化部於2018年啟動了「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嘗試擴大引動民間單位(含NGO、企業及教育部門等),透過創新思維與數位科技,協力推動在地知識、原生文化、常民記憶的保存、轉譯與活化應用,以虛實並行、由下而上、共創協作之精神,發展豐富且多元的「國家文化記憶」內涵,建構具臺灣文化識別性的「國家文化記憶庫」共享平台機制,以作為知識研究、教育推廣、產業運用及觀光體驗持續發展之基礎。在這樣的構想下,文化部針對幾項重點工作進行補助:1.重要或瀕危文化資源材料的購藏、徵集與紀錄;2.文化資源材料的數位化、詮釋資料規格與內涵建置優化;3.推廣及培力群眾自主投入共創協作;4.深度轉譯在地知識與文化記憶;5.發展跨地域在地主題等。
其實,這是一件非常值得討論的事情。德國哲學家、文化評論者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曾在他的名著《說故事的人》(林志明中譯,1988)提到近代歐洲由於印刷術發明、布爾喬亞階級的興起,小說成為新興的文類,長期在手工業世界中由農民、水手們所發展的敘事能力,正在逐漸消逝當中,小說這種「文學的敘事能力」只掌握於少數人的手中。他進一步認為說故事的藝術已接近淪亡的地步,說故事的人在我們心中的形象已經頗為遙遠,而且只會漸行漸遠。而對於新聞報導,班雅明認為它的危害甚於小說,因為它與敘事的精神相距更遠。所有的新聞事件在到達我們之時,都早已被人塞滿了解釋。敘事則不同:它從不完全合盤托出,亦從不為人探清底蘊。可見,說故事本身無可取代的魅力。
金門做為一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農漁生活、族群建構、海外移民、戰地生活、遷徙流離等經驗,是不同世代的人們的記憶疊合。因此,如何結合既有的自然環境、農漁生產空間、聚落生活場域、軍事營區與戰地文化景觀等有形空間,扣合民間的記憶的系統性採集與轉化,並累積出足以傳承的在地知識(這才是金門學的真正意涵),是文化治理非常重要的課題。這些文化發展與地方品牌建立的戰略,村史寫作只是第一步,後續的詮釋、運用更是關鍵。
正因如此,數位典藏及展示再現的技術應該被充分地開發,前者是關於數位內容(digital content)的建置,後者是相關內容的應用。也就是說,金門處處都應該是戶外博物館,許多場域都可以說故事,但目前僅能仰賴解說員、文史工作者或耆老。如果這些基礎研究可以深化,結合數位展示的平台,就可以達到場域說故事的效果,作為在地文化教育或觀光導覽之服務內容。
因此,如何結合串聯在地社區、議題社群、文化或技術專業者、一般民眾等,發展文化資源材料共創協作的整合方案,或是進行跨域培力機制,透過創新作法,加強推動民眾自主參與在地知識與文化記憶的建構和運用,連結創意社群、專職創作者或說書人、特定知識領域專家或愛好者、一般民眾等,將文化資源材料以具故事性、創意性或遊戲性的多元方式,整合轉譯為具產業潛力或社會共感之在地主題故事包、原生內容創作雛型與創意加值應用方案,實為文化與教育主管機關可以努力的方向,並積極爭取文化部的相關補助。
金門可以是一座說故事的島嶼,向世人述說,向後代子孫述說,傳頌著曾有的記憶與文化。這是重要的文化工程,是在地知識的基礎,更是文化認同的凝結劑,值得更多人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