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值大書的金門古生物特展
金門首次大型活動:「史前巨獸-古生物特展」日前展開!台灣博物館此次在離島的特展,從開展首日就吸引了許多鄉親們扶老攜幼前去觀展。雖說隨著時代更迭,博物館的主題不變,卻時隨從俗,近來也藉由新的媒介、手法與不同的觀眾互動,讓博物館主動接近人群,創造新一波的觀展群眾,此次金門展,即是一例,更可以說是一項值得大書的展覽。
誠如台灣博物館館長洪世佑所言,全世界博物館因為受到3C的影響,進博物館的人數越來越少,因此,如何運用新方法,吸引從來不進博物館的人,可以看到博物館裡的文物,乃至用新的方法,把博物館的展物推廣出去,也因此,台博館近年來,即依照世界博物館日的議題,把台灣博物館的這些文物、這些特展用一些新的方式推廣出去,更為了配合文化部的文化平權、文化使用權政策,所以從去年開始,特地展開外島展覽政策,去年第一站即在馬祖。
雖然有關外島展覽之政策,也曾引起不少浮議,諸如:何不把外島的小朋友接到台灣看展就好?針對這些浮議,洪館長指出,文化平權是憲法賦予人民的天賦人權,是基本上應該享有的權利,不該用台北的觀點,而是應該讓當地的小朋友,在當地即可看到國家級的博物館特展,可以在生活週邊,欣賞到各種文化。也因此正確之政策,台灣博物館毅然辦了「古生物特展」離島展,如此意義,當然值得大書特書。
何以如此言?因為,博物館蒐藏和維護科學、藝術、或歷史的重要物件,並透過常設展與特展,讓公眾觀看這些物件,進而達到教育之目的。基於各方因素,大多數情況下,博物館地區一般是集中心力於當地的文化。尤者,儘管大多數博物館,不允許觀眾碰觸相關文物,有一些則採取互動模式,與鼓勵更多的實際操作。而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虛擬博物館,也就是網絡版本的展示,呈現影像並播放錄音。但均離不開其初衷:典藏、研究、展示、教育之目的。更可以說,關於文化和歷史,博物館是一個具有信譽,及普遍獲得信任的資訊之來源。
依據國際博物館協會的定義,博物館包括:「永久設立的機構,以服務社會及其自身的發展,向公眾開放,這個機構獲取、保存、研究、詮釋與展示人類的有形和無形文化遺產及環境,以獲致博物館教育、學習與娛樂等等目標」,而且博物館使人們探索其藏品,以追求靈感、學習與享受。這些機構蒐藏、維護文物和標本,並使它們能讓公眾所運用,因此博物館受社會的付託,保存這些物件。
儘管這是英國博物館協會的定義,但何嘗不是今日各先進城市,對博物館之期望?今日,位處離島之金門,能在各相關單位襄助下,得觀賞具有教育、科學、史料之「史前巨獸-古生物特展」,且不談官方之期待,就其格局、科技,乃至其邊際效用,對金門來說,又豈是一般人對博物館之期待: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可言。就此而言,以特值大書的金門古生物特展為誌,應為允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