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兩岸和平發展實驗區在金門的時代意義

發布日期:
點閱率:2,045
字型大小:

日前在金門大學舉辦的「2019兩岸和平發展共識論壇」,主要論點是聚焦於推動金門成為兩岸和平發展實驗區,進而深化融合文化交流。楊縣長認為這雖然是過去到現在一直存在的尷尬議題,但若獲得兩岸政府及人民的共識,並能齊心努力,將會水到渠成,實現金門夢。
金門自1949年以來,歷經國共冷戰對峙到開放交流和小三通,迄今已七十個年頭,雖然兩岸在意識型態上仍有分歧,但兩岸人民在生活上的需求、文化發展、經濟依存及民間的信仰交流已經非常熱絡。雖然兩岸人民大多認為具有同根同源、血脈相傳的民族情誼,但經過長期對峙及分離的情況下,難免產生觀念、制度、生活及文化上的差異。不過金門在地緣上最接近大陸,因此在血緣、文緣、商緣、親緣自古以來都與大陸人民有共同生活需求的意識存在,金門人在兩岸冷戰對峙時期經歷過炮擊、逃難、危險、死亡之恐懼,體認到「戰爭無情,和平無價」,一直渴望兩岸能邁向和平發展的方向進行。
金門已有和平紀念園區的設置,且發展綠色能源與生態文化及戮力創造低碳或無碳的環境,提昇文化活動,設立文化園區與歷史博物館,提供兩岸文化教育課程,融入閩南文化、僑鄉文化、戰地文化及自然生態文化,因此金門將是最有條件成為和平發展實驗區。根據聯合國NGO和平聯盟台灣總會陳拓環理事長表示,金門若依據1947年國際對和平實驗區的認定,是可以不受戰爭的威脅,自由發展文化交流、自然生態保護、經濟及宗教活動,這正是當前金門發展的方向與目標。金門縣環境教育學會理事長吳啟騰談及金門當前的處境,相較於台灣民進黨執政的『去中國化』傾向,金門是最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文化的地方,從未脫離中華文化的框架,甚至是中華文化及閩南文化的守護者,因此金門成為兩岸和平發展實驗區將對兩岸和平發展有加持效果與正面的意義。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理事長楊再平從微觀角度以金門人的體驗和心情出發,認為金門歷經兩岸戰爭烽火及戰地政務,與台灣本島發展其實如同兩個世界。有民調顯示金門民眾對於讓金門成為兩岸政策的和平實驗區試點城市,具有高度意願與認同,且金門是僑鄉,不管是台灣的新南向政策或大陸一帶一路的政策都是助力。尤其歷年來兩岸政學界人士對金門發展定位的各種論述演變,在兩岸目前正處於困境與僵局下,發起推動金門成為兩岸和平實驗區,確實因勢得宜,以金門為和平發展的橋樑,加強雙方人民交流、溝通、融合,不但能緩和兩岸對峙的氣氛,而且對未來中華民族之復興有很大的幫助,這就是金門所擔負的歷史重任與時代意義。
論壇主持人張京育綜合結論表示,希望建立金門廈門成為兩岸和平發展實驗區,但其推動不可能與政治無關,只要金廈兩門的政府居民都有共識,相信就能影響兩岸執政者的決策。有了可行性評估,就可以嘗試逐步推動實現,這也是先前楊縣長及金大教授周陽山所表示,金門要成為兩岸和平實驗區的最大因素,是要先突破兩岸的僵局與困境,先突破政治障礙,只有金門能擔當此一重責大任。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