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生態保育 多元跨域合作
近期,金門一隻「歐亞水獺」因誤闖金沙水庫民眾私設的漁網,受困溺斃一周後才被發現,引起保育團體高度重視;適逢議會定期會期間,長期關注地方生態的議員提案要求縣環保局水環境巡守隊落實巡邏、取締工作。
據了解,歐亞水獺是「唯一」一種棲息在台灣的水獺,但在台灣已經數十年未再發現水獺的蹤跡,因此金門也是全國唯一出現野生水獺的地方;據調查,金門現存的水獺也約僅存不足200隻,「2017台灣陸域哺乳類紅皮書名錄」更因此將歐亞水獺列入國家極危等級的野生動物。基此,水獺之於金門生態體系及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不言可喻,一直以來,金門對於水獺保護的相應議題及執行方案也沒有停止過,但就算如此,我們仍然認為努力還是不夠,畢竟有關水獺因「路殺」或誤入漁網等而死亡的案例仍然時有所聞,這恐怕就不僅是落實水環境巡守與取締工作就能夠克竟全功的,基本上,還要與落實全民生態保育意識及作為併行才是。或許這樣的努力是艱難而緩慢的,但如果現在不盡力去做,恐怕水獺和時間都是不等人的。就此,今年金門迎城隍和臺北市立動物園結合了一項傳統民俗與水獺保育的活動,便值得我們關注。
據了解,臺北市立動物園與金門因保育議題結緣,動物園因為參與林務局野生動物救傷收容計畫,臺北動物園也多次前進金門,合辦講座與教育活動,讓越來越多在地民眾,了解金門水獺的珍貴性及其所面臨的生存危機。就因為這樣的「有來有往」,促成了金門人力肩扛蜈蚣座陣頭首次現身臺北市立動物園;在今年的4月13、14日兩天,金城鎮公所特別組團前進臺北市動物園,帶來了來自金門的小型蜈蚣座遊行體驗活動、公揹婆、舞獅及傀儡戲等傳統藝陣表演,希望能結合最具閩南特色的宗教慶典與生態保育,讓大家在參與既有宗教慶典時,一起關注金門水獺所面臨的生存危機,深化傳統文化活動的豐富意涵。許多台灣朋友與金門旅台鄉親都出席並參與了這項活動,感受了來自浯島的熱情與風采。緊接著,臺北市立動物園金園長還率領大型動物布偶參與5月11日的人力肩扛蜈蚣座親子嘉年華遊行活動,甚至在5月16日、農曆4月12日城隍爺巡行、踩街遊行當日也一樣沒有缺席;更在5月25日在金門城隍廟經由擲筊方式選出「青嶼」作為由金門送往台北收容繁衍的新生小水獺的名字,透過「青色島嶼」願景讓金門能永續經營,諧音「輕語」也提醒人類對於野生動物應有的態度與尊重。這一連串的行動配合,讓我們了解到傳統宗教與生態保育或許看起來「不搭嘎」,實際上卻可以完成跨領域合作的可行性;宗教活動如此,其他領域又何嘗不是。未來,金門甚有打造水獺生態保育中心的想法,如何藉由生態保育中心的肇建,進行概念性的形塑與議題性的行銷讓水獺真正成為金門不可或缺的特色標的及生態資產,或許更該是各領域、各組織團體深思及努力的目標。
浯島城隍是金門人最重要的信仰神祉之一,恩澤廣布的島嶼守護神,也會願意去照護島上的自然萬物;因為歐亞水獺的緣故,遷治339週年的浯島城隍首度和水獺有了溫暖的結合,不僅增加宗教文化的深度,也有促進宗教觀光的實質效益。由見,路還是要靠自己走,敢於嘗試也才有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