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金門醫院在地急重症醫療資源與品質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臺北業務組、金門縣政府、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及臺北榮民總醫院合作經營「金門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IDS)計畫」已步入十五年(94-108年共五期計畫)之努力,主要提升金門醫院急重症醫療、加強醫療在地化、與執行政府醫療政策,也使金門地區急重症醫療漸步入正軌,提升醫療品質,逐步建立當地民眾信心,提昇醫療滿意度。
金門醫院繼101年通過「中度級急救責任醫院」、103年完成新綜合醫療大樓、104年建置金門第一間心導管室、105年裝設核磁共振儀和血液透析中心、106年體外震波碎石中心啟用,7月17日在金門醫院綜合醫療大樓開辦化學治療啟用典禮,縣長楊鎮浯與中央健康保險署長李伯璋、衛福部醫福會副執行長林三齊、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陳威明、立法委員陳玉珍等貴賓共同見證金門醫療再上一層樓的歷史性時刻。
考量地區緊急醫療照護能力缺乏及縣民舟車勞頓之問題,長久以來,癌症病患接受化學治療者都須頻繁赴台就醫,為此,金門醫院致力規劃成立「化學治療」,以照顧需要化療的鄉親,讓癌症病患不再於金門、台灣二地奔波,期盼之後依病情能有機會留在金門醫院接受完整治療,並持續能有家人在地的陪伴照護,這對癌症鄉親及家屬的身、心、靈都可得到相對的平順與穩定,也可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因此充實金門地區醫療資源,降低就醫之障礙,增進醫療照護效率,提供民眾整合性及持續性之醫療服務,提昇醫療品質與服務滿意度。
為解決金門縣醫療資源長期缺乏問題,加強各項醫療照護均衡發展,透過設置「金門縣醫療照護發展基金」,提供各項獎勵方案補助,透過該基金充實金門醫院軟硬體設備,逐步推動成為準區域級醫院,提供更強大誘因鼓勵醫學中心或大型醫院進駐,有更多的醫療資源可延聘優秀醫療菁英蒞金服務,幫助有效舒緩地區醫療資源缺口,以減少急重症傷病患赴臺就醫及緊急空中轉診,提高民眾對醫療服務滿意度,落實醫療資源平等,提升地區醫療照護水準,使本縣醫療照護資源更臻完善及均衡,全面提升整體醫療照護品質。
金門縣政府秉持照顧鄉親、提昇金門醫療水準、落實醫療在地化之理念,大力協助金門醫院充實設備與人力。為了長期確切的改善偏鄉離島地區醫療資源缺乏,衛福部持續強化醫療人力與服務品質,由台北榮民總醫院及林口長庚醫院支援急診與重症相關之醫師,以提升在地急重症醫療服務資源與品質,並搶救病患生命之黃金時間。
本縣目前有2項培育醫事人員養成計畫,分別為:「原住民族及離島地區醫事人員養成計畫」,已精進本縣醫事人力量能,落實醫療在地化,自91年起迄今已有121名醫事人員,其中醫學系公費生已選擇醫療專科科別人數計48名,其餘尚未分科(含在學人數),目前已返鄉服務者計有14名醫事人員;另一項「金門縣就讀醫療相關學系學生獎勵及服務計畫」自102年起辦理,至今已培育醫事人員15名。因此,提升金門醫療品質,要從根本去解決,增加醫師員額項目及強化醫療體系,未來保障醫保生能返鄉執業,培育在地醫療人才,才能應付現在醫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