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購物小心詐騙
近年來,民眾透過拍賣平臺、或網路社群軟體,如臉書、LINE、IG等進行購物之比率越來越高,只要手機點擊、線上匯款,想要的商品就會送到家,成為目前主要之消費模式,詐騙集團看準此種便捷快速的網路消費利基設套詐騙。
一頁式的網路詐騙案多,強調貨到付款取信民眾,但民眾收貨付款後,才發現不是嚴重瑕疵品,就是商品與廣告不符,想退貨也求助無門,因此民眾應盡量避免在臉書網路平台購物。而台灣網購人口高達1500萬,在亞洲地區名列前茅,有跨國詐騙集團將腦筋動到與生活密切結合的宅急便上,佯裝成台灣黑貓宅急便,假意傳送簡訊誘騙用戶點開釣魚網站連結,只要一點開網址就會中招,手機即會自動下載惡意程式,竊取用戶電子錢包、手機內聯絡資訊。
詐騙集團手法層出不窮,從最初開始的刮刮樂、積欠電話費的騙招,演變至今已緊密結合電信、網路科技。根據警政署資料統計,近年全臺每年詐騙案件均逾2萬3千件,防不勝防,為了防堵詐騙,警界與金融業者密切合作,去年成功攔阻935件詐騙案,「守住」金額逾4億3919萬元,頗具成效。警政署調查指出,全台因詐騙而損失的受害者多集中在年長族群,受騙金額中又以1萬元以下比例最高;儘管部分受害者當下並未上當、沒有任何財產損失,但仍可能在無意中提供個資給對方,成為了日後詐騙集團的利用工具。
網購渠道日新月異,隨著科技發展不斷革新,網購愈趨盛行,各類社交平台、網購平台及支付工具應運而生。除了網購平台愈趨方便,近年亦愈來愈多人使用快速支付工具進行交易,新科技的出現壓縮了成交時間,買賣雙方未必有足夠時間了解對方的信譽評分或交易網站的可靠性,因此快速交易存在風險。再加上由於利用手機支付便捷,許多人會將信用卡綁定手機或特定應用程式(APP),一旦手機遭受惡意程式感染或遭竊取手機帳號資料,很有可能因個人信用卡資訊被盜取而遭盜刷外,詐騙集團也會利用手機通訊錄功能,將詐騙簡訊傳送給其他親友,像包裹粽子一連串騙下去。也因金門地區網購民眾多,手機用戶在收到「包裹快遞寄送」簡訊時,容易信以為真,甚至稱讚物流公司服務好,加上詐騙集團常利用深夜時段盜刷信用卡,民眾因此平白蒙受損失、吃虧上當。
內政部先前公布去(107)年國人最常被騙的3大詐騙手法,過去幾乎每年居詐騙排行榜首的「解除分期付款」,在107年退居到第3名;「猜猜我是誰」,隨機撥號假冒親友借錢,則高居排行榜第2名;如今躍居國人最常被騙的第1名是「假網拍」,民眾網路購物付款後,未收到貨或收到假貨。在此特別提醒民眾,遇到疑似詐騙事件,應保持冷靜小心查證,可撥打165反詐騙諮詢專線查證,以保障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