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美學與金門城市願景
土耳其籍藝人吳鳳(吳承鳳),於四年前成為台灣女婿,更於去年三月取得中華民國國籍。對台灣有深厚情感的他,經常針對時事發表評論。月前,他帶著女兒出遊,看到隨處可見的鐵皮屋,忍不住開炮:「醜到沒辦法形容!」好像「只是為了睡覺而蓋的」,由於房子的主人都不是窮人,他不懂住在裡面的人,為何沒有感覺?引來國人一陣熱議,更引來一些志者,對國人最欠缺的美學教育;尤其是空間美學之探討,頗值咱金門論之,以啟未來。
美學在日常生活之中,不僅是一種視覺美感,還應該是一種整體性的「美感經驗」。空間美學,指的就是在生活環境中,空間對空間的一種美感經驗。強調的,不僅是一種視覺品質,更是一種生活內在價值的展現。所以反應在空間營造上,不能單用美化的觀點去操作,反而要去瞭解生活和空間之關連性,從生活需求、生活文化中的特質,去探討空間如何回應,同時讓生活,從空間美學中活出來。
從空間權力的觀點來看,現代都市是充滿階層的地方,然而我們強調的空間美學,是生活氣質的呈現,是一種和諧共享的美學。即使在昔日的鄰里街坊生活圈內,大家都生活在一種可以呼應「天、地、人、神」的定居狀態中,也就是對應天地之間自然的條件。在社會脈絡中建立鄰里人際關係,在祖先和神明的佑護之下,延續家族的生命,如金門之傳統聚落,這就是生活空間美學的具體呈現。時至今日,空間美學早已衍生出另一種打造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之美學,且是先進城市之標的,頗值咱金門參考。
金門的城市願景是什麼?與其說理論,不如舉實例更能明白。眾所周知,任誰提到花都,都會想到巴黎;想到浪漫迷人的香榭大道、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廣場、公園、住宅區、火車站、圖書館、學校、噴水池和街心雕塑,及其散發出來的麗致意象。
但可曾知道,在18世紀中期,在奧斯曼男爵的「大巴黎都市計畫」之前,巴黎卻是一個陰暗又骯髒的城市;但在他「天變不足懼;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畏」的魄力下,有計畫地將市區內60%的破舊建築,徹底拆除;甚至是許多中世紀名勝古蹟,也在他一聲令下灰飛煙滅。雖有爭議,卻奠立巴黎的浪漫精神。而他沿街建造整齊劃一的樓房、公園、廣場,設置結構完整的供水和排水系統,為街屋設計統一的立面裝飾,不但使整個巴黎脫胎換骨,更成為公認的浪漫之都。
曾有論者,歸納奧斯曼改造巴黎之所以成功,在於遠見的規劃,及大無畏的魄力。而其核心理念在於系統化;嚴格控制建築物造型,以及建築物量體,所有建築物,維持在35米絕對高度,全部用等斜率的屋頂,所有建築用一樣的建材,統一的式樣、統一的屋頂、統一的鑄鐵欄杆、統一的立面細節,以及統一的施工方式。
易言之,雖說吳鳳所說之現象,並非金門之象。但若能以此深思金門之城市願景;一種空間美學之城市願景,何嘗不是此案例對金門之啟思?以金門之歷史地理條件,如何善用且規劃之?我們以為,空間美學決不可缺,且為論並共策之,以振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