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善因應變局 掌握發展契機
兩岸關係冷,金門小三通也跟著拉警報了。據報導,金門「小三通」8月入出境旅客,較去年同期減少5438人次,衰退2.87%,為近年少見狀況;其中落地簽的自由行人數銳減,較去年同期減少1376人次,衰退達19.84%,受衝擊的幅度最大。
眾所周知,陸客自由行限令甫自8月啟動,現行的影響或許還未到全面性的程度,到底之後的影響會有多大,或許還需要密切的觀察,就如有謠傳近期可能大幅限縮陸團出行,如果為真,就真的是雪上加霜了,至於如何因應,幾個離島縣首長更是首先動起來,聯袂前往北京拜會國台辦,表達希望陸方基於三離島縣扮演兩岸交流重要角色的認知,對大、小三通給予區隔化處理,同時也努力開拓東南亞新客源,期待幫助業者度過陸客不來的難關。如此自然是必要且正確的,然而,何時會產生效果,業者又需「共體時艱」到什麼時候,顯然也要有一個充分了解、評估與協調的過程;將對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思考出「救急、救窮」的應變模式,或更是當務之急。
事實上,我們也知道中央目前對此的應變方式為「擴大秋冬國民旅遊獎勵計畫」,內容包含「團體旅遊優惠」、「自由行住宿優惠」、「觀光遊樂業入園優惠」及「公協會辦理觀光優惠活動」,期藉此紓緩陸客不來的衝擊,並有效刺激淡季國旅市場,預估投入新臺幣36億元經費,預期可帶動約768萬人次出遊,創造直接及間接觀光效益約256億元;方式是每房補助1千元,如含離島旅遊最高可到2千元。有人認為這樣的做法是「救急不救窮」,如何進行旅遊體質的轉型,讓旅遊市場重新活絡起來,或許更加的重要;而非提出一長串漂亮的數據,民眾與業者卻實質無感,或是屆時再銜接春季旅遊獎勵計畫,一直的「獎勵」下去,恐亦非長久之計。當然,救急還是必須的,今時都撐不下去了,遑論明日輝煌?就如金門一般,之前尚在大力鼓吹陸客自由行,不想一夕間就因政策腰斬,要在短時間內開拓東南亞新客源,補充陸客不來的份額,或許也不如說的簡單;但再困難也得有人去做,甚至也因此提醒我們,「雞蛋不要全部放在一個籃子裡」的重要性;謹提供以下面向供各界參酌。
其一,積極統合行銷。金門之於開拓東南亞新客源的利基,在於有龐大的旅外鄉僑及族裔,但其弱勢也在於沒有國際級的機場、港埠,遊客若要直達,現階段僅能以專案處理。有鑑於此,目前我們能做的,或許便是統合方方面面的需求,將其包裹成一行銷方案,創造潛在效益性需求。例如:結合金門大學招生、金酒及特產銷售,乃至於鄉僑尋親、土地問題等服務,促成集體旅遊,以及量身訂做的配套服務等等,開發潛在市場、創收實質效益。
其二,善用廈門樞紐。金門是兩岸樞紐,廈門也可以是金門連結世界的樞紐。廈門有完善的國際交通及旅遊服務,明確金廈的旅遊差異,就能營造差異化的旅遊產品,並進而極大化市場的供給與需求。陸客不從廈門來,東南亞客人可以,如再能配套彼此的旅遊服務,自然有助於潛在市場的開拓。
總之,危機也是轉機。金門過於「淺碟」的產業模式,早該有所盤整;如能藉由「陸客不來」之緣由,找到市場經濟的另一發展契機,未便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