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觀光體質 訴諸效益發展
9月20日起陸方恢復20個城市受理赴金馬澎個人旅遊簽注申請。之所以能解除此一危機,源於三離島縣長聯袂赴陸爭取「放寬」離島自由行禁令,將「赴台」與「赴金馬澎」區隔處理,這也反映出了金門旅遊市場必須開拓新的思維與市場,不至因情境驟變,措手不及。
大陸自8月1日起暫停47個城市居民赴台自由行,一水之隔的金門變成重災區,街頭一下冷清起來。據統計,9月1日至10日金門「小三通」入出境陸客僅4273人次,較去年同期減少了74%,而陸客又占金門「小三通」的45%,其中自由行的占比高達70%,一旦主流客源不來,街頭必然冷清。當然,所有人都知道「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真要在平素培養出多元又足以適時充補的目標客群,卻不是那麼容易。以此次陸客自由行喊卡為例,因事發突然,一般表訂的行銷方案,如「老兵重歸英雄島」等恐緩不濟急;另就算是縣府很早就著手規劃國際包機,最終促成金門汶萊雙向包機也在11月底方啟動首航,其挹注亦屬杯水車薪。職故,不管有沒有陸客不來的事件,或有否完善後續的危機處理及因應,顯然金門的觀光體質及旅遊模式必須要有進一步的通盤檢視,這或許也是金門觀光足以「喘息」與勵精圖治的機會,否則下次危機再來,能不能再像這回如此幸運就未可知了。
平情而論,我們理解金門觀光與大陸市場的不可分割,但我們也理解,因為兩岸關係的變化及不確定性,許多旅遊業者的心也都「懸」著;雖然說「生命會自己找出口」,但這恐怕也是許多業者不願意深耕及加大投資的主因之一,如果現況如此,且短期內難以看到改變的機會,或許我們就應該把眼光投注於市場相對穩定,且分額相對較大的國民旅遊市場,而非是冀望國際包機或常態化的旅遊活動足以振衰起敝,起到救亡圖存的效果。當然,國旅絕對是個「紅海市場」,如何在體例中創造「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價值,才是其是否能夠創造價值與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以下謹提供兩個面向供各界參酌。
其一,必要與特殊。金門推廣國旅的癥結,通常在交通時間及成本上,但其特殊性及利基,也通常在此;這就如「在非洲賣鞋子」的故事,悲觀的人看到的是非洲人不習慣穿鞋,但樂觀的人的眼裡,龐大的潛在市場才是魅力所在。正因為金門國旅需要較高的交通成本,思考如何開拓足以溢發其價值、物超所值的旅遊體驗,方有成功的可能;體檢旅遊的必要性與特殊性,為改善觀光體質找到足夠的正當性,方能創造全力以赴的機會。
其二,專業與品質。旅遊是項專業,具體表現在品質上。國旅品質為人詬病之處便是平價通常代表品質不好要求,或是難以客製化、精緻化;然而,客戶是多元的,相應的需求也是互異的,如今的國旅「自由行」已有取代「團客遊」之勢,便肇基於旅客喜歡更多的自主性,如若我們可以成就金門國旅在專業及品質上的口碑,自然可以擁有自己的「藍海策略」。
總之,危機之所以是危機,便在於其不可預測與突如其來;正如平素有強健的身體,自然就不怕刮風下雨,反之,就算只是傷風感冒,也足以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