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做為厚植金門社會文化力的策略
一個擁有厚實文化的城市,需要一座博物館去傳承它的精神內涵與物質成就;同時,博物館也是向未來世代展現文明創新的窗口,是當代多元文化價值觀體現的場域,也是文化平權的載體。
近代著名的閩南僑商、教育家陳嘉庚說過,博物館是社會教育的重要部分,它是一個人離開學校之後,能夠直觀地獲得系統性知識的地方。因此,他在「毀家興學」創辦集美學村、廈門大學之後,晚年最後的一個文化工程就是廈門的「華僑博物院」。他的墓園鰲園,更以「博物觀」為題,刻劃著傳統與現代的知識對話。
近年來,國際上對於博物館的概念與時俱進,它是科學與藝術普及教育或終身學習的中心,不僅是公民與社區的公共空間,也是實踐文化公民權的重要公共場域。2019年9月在日本京都舉行的國際博物館協會三年一度大會,齊聚了全世界的博物館專家檢討21世紀博物館的新定義,大會提出博物館的「民主化」、「包容性」及「多元聲音」等內涵。
無獨有偶,我國文化部鄭麗君部長在2019年「全國博物館論壇」指出,博物館應扮演「知識型社會良心」的角色,發揮典藏保存、整合研究、多元呈現及思辨對話等功能,並致力於貢獻文化與生物多樣性的觀念與視野,促進社會永續發展。同時,博物館也應建立開放性知識體系,透過專業治理及多元觀點,發揮民主、透明、參與和包容特性,引領社會學習、思辨、對話,進而促進博物館做為實踐文化公民權途徑的價值,努力消除因社會族群、地域環境、身心條件、社會經濟等因素所造成之障礙,建立多元、平等及自由參與的環境。
目前正在修訂的《博物館法》,也將鼓勵串聯各領域相關單位組成MLAUCNI(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M、圖書館L、檔案館A、大學校院與社區大學U、企業C、非營利組織、民間團體、專業社群N、其他機構I等),以擴大博物館之社會影響力。換言之,加強與學校體系的合作,以博物館、地方文化館支援課綱,推動大學校院與博物館結合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行動,並壯大相關公設法人及民間專業社群等中介組織量能,積極參與國際博物館事務,讓世界看見臺灣文化底蘊及豐富性。這些方向,揭示了金門博物館經營的未來趨勢。
「金門博物館」的基礎是「金門學」(Quemology),亦即在地知識的歷史累積及因地制宜,具體表現於金門社群與島嶼環境長期互動所發展出來的價值觀、社會制度、文化記憶、生活方式、工藝美術、文學曲藝等。「金門博物館」的應用則是可以通過「文化路徑」(cultural route)的方式,促進文化觀光、文化產業、科技藝術等發展,並結合文化資產的保存及活化,使得博物館本身及其周邊資源的整合成為一門好生意,達到經濟與文化永續發展的狀態。
從這些說明與分析來看,金門文化園區不應只是「歷史民俗館」,而是應該轉型為涵蓋自然環境、歷史考古、文學曲藝、工藝美術、產業文化的綜合性博物館,一座象徵金門豐厚歷史文化與環境多樣性的全視域博物館。正如日本沖繩縣立博物館之於沖繩的意義,也如同蘭陽博物館之於宜蘭縣、澎湖生活館之於澎湖縣的價值。
毫無疑問地,今日的金門,有必要也有能力建構一座優質的「金門博物館」。它的重要性不亞於聚落保存、傳統建築修復補助或圖書館的興建。金門博物館,可以承載著世代之間的記憶、希望與夢想。金門博物館的主要訴求是金門人,以及關注、珍惜與希望學習金門文化的人。而轉型後的金門博物館,將是金門的「文化入口、觀光起點」,也會是厚植金門社會文化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