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民所苦 方得民心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勞動部於4月16日發布實施減班休息(俗稱無薪假)統計,各地方通報因景氣影響而實施無薪假,衝高至588家,14,821人,短短一周內暴增220家,6,262人,服務業及製造業實施無薪假人數皆大幅增加,雙雙創下近十年多來新高紀錄,比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時更加嚴重。
「無薪假」是極為敏感的名詞,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是全球、全面性的,對國內產業的衝擊更是難以估量;為了救民於苦,勞動部除了加碼實施「充電再出發訓練計畫」,讓勞工利用減班休息期間參加訓練課程並給予訓練津貼補助之外,又進一步推動「安心就業計畫」,由政府提供部分薪資差額補貼給減班休息勞工,降低薪資減損對勞工生計的衝擊,協助穩定就業,甚至連符合資格的庇護性就業身心障礙勞工也可以適用。縱使適用面已經極大化的涵攝了,但仍然有許多人會認為不過是「杯水車薪」,之所以有這般的理解亦是無可厚非,畢竟紓困的重點仍在於弱勢優先、救急而後救窮,至於採何種方式、條件及原則去救,目前朝野間的歧異不小,殊值得加以探討,以下謹提供幾點意見供參。
其一,現金和酷碰券哪個好。這個命題其實有個最大的前提是「救急」還是「救窮」;在生死交關的當下,過於繁瑣與侷限性的紓困條件,往往是致命的。例如:酷碰券的做法是消費折抵優惠,並為了普及性及快速性,考慮和電子支付綁在一起,但對中低收入戶或需要幫忙的人群而言,有沒有智慧型手機,以及有無網路使用的環境及能力卻是大有問題,酷碰券猶如是「劫貧濟富」對這些族群沒有太大的實質意義,這時候,發放現金才能即時解決問題;相對的,如果對象是對中產階級以上的人民,酷碰券就會呈現一定的效果。當然,這還要視民眾的儲蓄習慣及公民道德水平而定,有否防弊配套,如何將錢精準的挹注在恐需支持的產業上,將是紓困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
其二,萬事莫如救命急。現在政府端出了許多紓困「牛肉」,但就怕真正需要的人吃不到。例如:低利甚至是無息貸款現階段便會令老闆們更加憂心;如果借錢來發工資或維持營運,在正常營運遙遙無期的當下,未來要拿什麼還本息?再有,借了錢便有維持下去的責任與壓力,但到底要撐、能撐多久,誰說得準?因此,紓困的重點是減負,而非加擔,政府應該直接將補貼下到勞工與企業主的口袋裡,助他「延命」、助他度過「危險期」,而非去計較錢怎麼借,未來該怎麼還。當然,現在也是檢視產業體質的好時機;適者生存,不適者輔導轉業。爭搶一鍋飯,只會讓更多的人吃不到或吃不飽,何不換個思維另闢蹊徑,爭創共同的美好。
蔡英文總統表示,「我們要打國際盃,發揮關鍵影響力,與國際社會攜手共度難關」。事實上,任何公共政策都要經得起反覆的檢驗;不論是打國內賽或國際盃,都應以「救民於火水」為優先。在疫情嚴峻的此刻,籲請朝野各黨不要「逢『某』必反」,而應該把共同為人民謀福、為國家奮鬥當成是一生難求的機緣,督促各級政府做對的事,把事做對,共赴國難、共度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