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可食地景在金門

發布日期:
點閱率:1,558
字型大小: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此日之宗旨,是聯合國為鼓勵全球居民,提高環保意識,和採取環保行動。基此,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於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會議通過了將每年的6月5日作為「世界環境日」的建議。如今,世界環境日已經成為全球100多個國家,環保行動的重要平台,並作為「人類的節日」。呼籲民眾採取積極的環保行動,共同保護我們的地球。且每年聯合國都會有一句標語,或一段話,來提醒人們環境需要的愛護。
為響應6月5日世界環境日,並配合環保署「永續大地」及本縣「環境永續」施政方針,金門縣環保局,將於本月七日辦理上、下午兩梯次「可食地景FUN食樂活」環境教育活動,希望藉由多元化的環境教育學習體驗,增加民眾對於環境永續發展的觀念。
  可食地景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種植可以吃的植物」,且「兼具景觀效果」的種植方式。可食地景讓空間可以多功能的利用,兼及提供額外的益處,包括增加社群間溝通交流的機會、具備景觀效果及休憩價值、強化都市人缺少的農耕體驗、農作知識及健康安心的食物取得。可吃的植物,包括蔬菜、水果、香料、香草及中草藥植物等,均可依種植地點的需求,決定種植的植物種類及數量,為了讓空間符合使用者的需求,結合景觀植物,更是種植時的選擇之一。諸如注重景觀效果的花園,可以結合花期長的景觀植物;為了維護管理上的需求,則可以結合多年生,且易維護的綠籬植栽。
  尤者,可食地景的空間沒有特別限制,從各種綠地空間、鄰里閒置空地、社區中庭、大樓屋頂、家庭庭院及陽台,都可用於營造可食地景。諸如改造閒置,或低度利用之空間做為主要標的,讓上述空間得以活化利用,兼具休閒、社交、教育、生態、景觀及食物產出等多重效益,或是利用民眾住家陽台,及大樓屋頂種植,不但能縮短食物里程,也能吃得安心。
基此,金門縣環保局進一步闡述表明,可食地景的理念,應充分發揮可食性及景觀性兩種效能,在景觀設計理念下,讓空間具有生產食物、景觀效果營造、安心食材取得、食物教育、社群交流等多項功能。因此,活動當天除解說課程外,也將帶領參加學員,實地打造可食地景,並利用廚餘製成的有機堆肥,作為肥料回歸土地,實現廚餘減廢並達到「資源永續」的環保理念。以耕種番薯串聯民眾與大地的連結,從體驗種植農作物的樂趣中,瞭解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關愛自然,刻不容緩,我們吃的食物、我們呼吸的空氣、我們飲用的水,以及我們置身其中的天氣,都得益於自然的饋贈。然而,我們當前所經歷的這一特殊時期,正是大自然向我們敲響的警鐘。大自然傳遞的信息是,要想保全我們自己,我們必須保護大自然;正所謂人類的未來,取決於現在的行動。而金門縣環保局「可食地景FUN食樂活」之活動,不正是此運動之啟思?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